2008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三年之后,这里成了水草丰美、环境优越的生态城。 这,就是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北部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它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也是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 建成区绿地面积高达50%,通过智慧城市管理系统体现了自然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生态城2012年被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授予“全球绿色城市”称号,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个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去年底,生态城南部片区获得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可持续发展城区解决方案奖”。 回顾这些年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所走过的道路,就是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充分叠加智慧城市要素的创新发展之路,就是“绿色”与“智慧”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协同并进之路,就是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能产业加快聚集的产城融合之路。 “智慧”让城市更美好,让旅游更便捷。 生态城的智慧“四个一”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的兴起,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科学家头脑中的灵光一现,更是落地生根的现实。 自2012年编制实施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后,2019年中新天津生态城着眼新时代,编制实施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建成了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智能科技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生态城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总结起来可以用“四个一”来概括: 一是“一个原则”,就是坚持“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管理,统筹运维”。通过集成整合,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数据壁垒的问题。 主要实现了三方面整合。 首先,实现了数据整合。目前生态城已基本打通了各部门间的数据,汇集了11大类业务的数亿条数据,形成了综合态势一张图,实时监控城市动态,实时进行管理调度,为下一步区块链应用创造了基础条件。特别是,基于成熟完善的城市基础信息体系,生态城被住建部列为国家CIM(城市信息模型)建设试点。生态城已经能够在一幅CIM三维数字地图上,基本做到实时汇聚各类数据,实现信息共建共享与综合应用,这是生态城的一项创新。 其次,实现了职能整合。在生态城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市政、市容、交通、安全、环保等部门通过一个平台对各类城市管理事件协同处置,让治理体系和城市管理更加高效。 第三,实现了资源整合。比如,在生态城,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已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再由公安、交管、城管、安监、环保等部门按照不同权限使用。这种模式使得城市管理设施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成本大幅下降。 二是“一条主线”。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主线可以概括成“1+3+N”。 “1”是指城市“大脑”,它由运营中心、数据中心和安全中心组成,就好比让城市拥有类似人类大脑的功能,能够自我感知、自我学习、自我修正,让城市的各个“器官”协同工作; “3”是指设施物联、数据汇聚和用户认证3个平台,构建起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让事物、事件、人三者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N”是指建设“N”个服务于群众、企业和政府的智慧模块,目前生态城已初步建成的智慧模块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民生、智慧城管、智慧应急和智慧政务等6个,随着智慧模块数量的不断增加,生态城智慧城市的目标也将同步实现。 三是“一套标准”,就是生态城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包括6类30项指标73项具体任务,由生态城、新加坡对外合作局和世界标准化组织三方共同制定,在第3届世界智能大会上正式发布,成为指导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的纲领。 四是“一个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应用至上”。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满足群众的幸福感、增强企业的便捷感和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 为此,生态城重点搭建了涵盖交通、医疗、教育、社区、旅游、环保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智慧模块、插件和单元,让智慧城市更加接地气、能感知。比如,生态城的信号灯优化配时单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路口的实时流量进行分析,根据算法动态调整交通信号灯管控,实现由“车等灯通行”到“灯看车放行”的交通新模式,高峰时段道路拥堵时间减少13%;再比如,生态城的绿波应急通行单元,可以通过 GPS 获知应急车辆位置信息,实时跟踪、提前预测,当车辆将要行进到某个路口时,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将远程干预信号灯,保障应急车辆优先绿波通行,通过这种方法,应急车辆到达现场时间缩短40%。此外,在生态城还有电子市民中心、智慧图书馆、智慧公交站、智能家居、无人公交车、无人餐厅、无人超市、无人送货车等一系列智慧应用单元。 智慧如何提升管理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是大势所趋,不仅要让广大群众享受简单便利又舒适宜居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 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始终牢牢把握“能复制、可推广”的要求,这也是生态城所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为此,生态城创造性地提出了“产品导向”的方式,形成三个层级。 第一层是模块层,按照实用性、应用型的要求,通过系统梳理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形成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民生、智慧城管、智慧应急、智慧政务等多个不同的应用模块; 第二层是插件层,每个模块又由多个插件组成,比如智慧交通模块就由高效出行、绿色出行、安全出行、便捷出行等4个插件组成; 第三层是单元层,每个插件里还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分为不同的智慧单元,比如在高效出行插件里,就有刚才提到的信号灯优化配时、绿波通行等单元。 通过层级设计,从单元到模块,形成了灵活的产品目录,其他城市复制时可根据实际需求,既可以选择“大而全”,也可以选择“小而精”,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推广能力。 不久前,生态城智慧城市治理模式案例代表新区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这是生态城在探索城市治理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方面的创新实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塑造生态城“宜居宜游宜业智慧新城”的旅游形象,自2019年开始,当地文旅局进一步强化智慧旅游建设工作,积极制定了《生态城智慧旅游建设行动方案》,提出了以“旅游+5G”为核心,以云计算、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智能产业与数字文旅的规模与技术优势,持续探索智慧旅游“新形势、新体验、新玩法”,创新高品质智慧旅游产品。 期间,文旅局联合旅游企业,通过近一年多的加速建设,初步构建形成了“一图、四级、五平台、N应用”的智慧旅游支撑体系及体验场景。其中数字旅游一张图可动态展示全域客流密度、客流曲线、游客画像等信息,为旅游管理提供全域实时旅游运行态势;四级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旨在构建国内首个四级“线上线下”智能服务网络,串联景区、商业、社区,实现“全域旅游、全域共享”;智游APP平台、旅游大数据平台、文旅通平台、智游驿站平台及智游指挥平台五大平台,将游客、商业、管理者进行全方位融合联动,国内首创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智慧旅游服务终端-智游驿站”将为游客提供个性化路线定制、地图探索、AI交互、5G热点等30余项互动服务内容;同时海博馆、方特主题乐园、泰达航母主题公园等文化旅游景区也在文旅局推动下,积极配合智慧旅游建设推出服务游客的应用服务软件及场景,如海博馆智能刷脸入园、云上博物馆、航母鹰眼系统等智慧设施也纷纷投入使用,相关项目的建设也为生态城旅游产业注入了科技感、增加吸引力。 据生态城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生态城将再接再厉,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更进一步。 一是高水平编制全域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绘制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路线图;二是打造更多智能化、现代化智慧应用,年底前起步区将实现5G全覆盖,为智能科技与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提供生态城方案;三是推动智能科技产业与智慧城市建设协同发展,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自动驾驶、区块链等领域,搭建开源开放的人工智能开发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创新主体共创共享,加速培育“大智能”产业集群。 什么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人潮汹涌?什么是现代化的旅游?网红项目、炫目的高科技游艺?这些是,又不全是。当我们看到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我们发现,高效、便利与绿色才是我们需要的城市与旅游,而他们都在“智慧”系统的引领下,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