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11月18日讯(i记者陶火应)100多张道光、同治、(清)光绪的田地买卖契被新洲一名八旬老人收藏,17日上午,这些收藏“宝贝”首次迎来新洲文学界名流赏鲜。 据新洲区邾城街79岁黄仕恒老人介绍,2000年退休后,就爱好上收藏,说起收藏地契的由来,黄仕恒老人告诉记者,他最早爱好收藏是从1980年开始的,开始很专一,只收藏邮票,那时的工资只有36.21元,每月收藏邮票要花掉9元多,退休之后就开始收藏各种藏品。 记者了解到,这些年代久远地契是老人从1995年起开始收藏,在现场,老人把保存好是地契一张张地翻开给赏鲜的文学名流看,“立卖约字,堂弟国盛因无钱应用,夫妻商议情愿将分家分之棉地二块......东......南......西......北......为界,最凭中人......请笔弟国名笔。道光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立。”这张地契为民间地契,因为没有盖大方红印,官契要盖大方红印。黄仕恒老人解释说。 热衷收藏各类藏品的黄仕恒,也成为新洲、黄冈及武汉的一些专家学者的“资料库”。20年前湖北大学的一名教授要出一本契约方面的书籍,带着三名研究生来新洲档案馆找资料,可惜找了一上午没有找到想要的资料,后来还是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将他们介绍到黄仕恒家里查找,结果,他们4人将所需的相关素材进行拍照,搜集了6个多小时,离开时答应出版的书送一本。2003年12月《地籍五千年》一书出版,2004年就送了一本给我。黄仕恒老人说。 “2013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戴国华说,今天看了黄仕恒先生的收藏,感觉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仅类别多,物品丰富,而且不少藏品内容完整,成了系列。比如旧时代的契约,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还有新洲历史上几个大型的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原始照片,也比较完整。于是,我想到,像这类藏品能否走出“深闺”,走向社会,而成为大众的文化资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