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东台印象」一根草里的匠心

东方头条 2019-11-14 14:52:56 新闻

一根麦草,一寸土地的清香和阳光的芬芳。

一颗匠心,一段艺术的执着和创作的激情。

当它们碰撞,定会有不同凡响的效应。

是的,走进安丰古街上刘用明的麦秸画工作室,你会发现,因着一颗匠心,草在这里似乎通了灵。威风凛凛的盘龙,鳞片层次分明;谐趣十足的母鸡啄食,鸡羽细如发丝;刘海戏金蟾,孩童天生跃然纸上……以草代笔,草在这些艺术作品上,获得了新生。

“点草成金”的便是刘用明,土生土长的安丰人。

当年在安丰苦学画技的她,如今正用自己的双手,点开一道艺术之光,照进这座生她、养她的古镇。

生活有很多种可能,艺术同样如此。时光回到数年前,画画,对于少年的刘用明来说,是梦想,是希望。当提起画笔,一股子用不完的劲儿在手上翻腾,她一遍遍临摹着《芥子园画谱》,自学成才,刘用明在画画中,找到了心中的那束光。

虽然后来高中毕业,美术学院考试失败;虽然进入印刷厂成了一名工人;虽然曾自己创业打拼,那束光却始终没有泯灭。

在印刷厂里从排版改做美工,刘用明兴奋不已;

站在高处手绘广告图画,刘用明苦中作乐。

任何一个接近梦想的机会都不放过,便是对自己最大的安慰。

于是,在不惑之年学习麦秸画,对于刘用明来说,并没有什么稀奇。

“第一次看到麦秸画就很激动!艺术也可以如此‘天然去雕饰’”有了激动,便有了激情,于是,刘用明学起了麦秸画。

师傅是麦秸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沈开国,初次拜师,刘用明就跟着师傅后面整理了一个星期的麦秸。一个个日日夜夜,刘用明埋在麦秸里,苦练技艺,构思、制作麦秆画。

终于,刘用明将麦秸画的艺术之光带到了家乡,带到了古镇。

制作花鸟虫鱼的小品、制作龙凤图腾的吉祥物,刘用明忘我地投入到这份新的艺术创作中。一条龙的鳞片数百个,层层叠叠,刘用明一刀刀刻出来、一个个贴上去,《九龙图》她创作了半年;一只母鸡,看似不大,殊不知,这密密麻麻的绒毛都是剪出来的……刘用明恨不得把所有的细心、耐心和艺术情结都投入到了麦秸画的创作里。

“我喜欢麦秸本色入画,喜欢创造农村生活场景的作品。”刘用明用她的画传递着自然质朴的气息。

刘用明还喜欢为家乡而作。

首届盐渎民俗文化节上,她以毛笔书写文化长卷、仙鹤点题盐城特色、麦穗昭示农业之乡,再用吴嘉纪一首《煎盐绝句》献礼东台。

安丰喜获4A景区,她激情剪草,将古街、安丰牌示、欢舞人群浓缩入画。

虽然一幅画样稿分解图要画好几张;虽然一幅图要剪数百刀;虽然一幅作品得制作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可是因为喜欢,刘用明沉醉不已。

一声声赞叹,没有让刘用明飘起来,一次次获奖,也没有让她骄傲起来,相反的,她更加痴心了,只为了追求每一幅作品“再精致些!”

这份痴心,再加上专研,便有了“双面麦秸画”的诞生。这之前鲜少有人尝试的领域,刘用明循着东台发绣双面绣的技术,用麦秸尝试了出来。透明纸张,单面作画后再加工,一次次失败,终于换得了成功。2012年,一幅龙凤双面麦秸画得到了专家及爱好者的广泛赞誉。

而最让刘用明高兴的是,麦秸画引来了一群孩子的喜爱,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自己的工作室,每当孩子们手持麦秸,专心地剥、剪、刻,或是时不时问这问那,刘用明打心底开心着。

她说,能亲手教孩子们创作麦秸画,是她最幸福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