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的楹联作品 与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会长合影 陈琳著作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华静文/图 陈琳 甘肃陇南成县人,现任甘肃省楹联学会会长。先后在武都、天水、定西、兰州市党政机关和省总工会、省人大、省委巡视组工作。业余研习楹联三十余年,在收集、创作、鉴赏及理论研讨等方面都有所成就,并且有较为丰厚的综合知识素养。上世纪九十年代合编出版《羲皇故里楹联选》和《羲皇故里联话录》,2012年出版个人诗词专集《春晖苑诗稿》,2016年荣获“刘尔炘楹联艺术奖”。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也称“对联”或“对子”,是我国的一种独特文学艺术,好的楹联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楹联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但却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楹联举足轻重的文化价值。日前,记者在《金城讲堂》见到了甘肃楹联学会的会长陈琳,他多年致力于楹联的创作与研究。采访中,陈琳跟记者娓娓讲述了自己与楹联的不解之缘。 “1953年,我出生于美誉为‘陇上江南’的成县,这里曾是杜甫流寓之地,历代人才辈出,兴盛于乡间的楹联文化浸润着我的青少年时期。”陈琳告诉记者,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留心关注、鉴赏楹联,但他成长的那个特殊年代,要收集、欣赏楹联难上加难。“好在贴挂楹联的习俗一直都在民间传承,在成州乡间,偶尔也能见到文辞出彩的联句。当时我便赶紧抄录下来”。 1982年,陈琳的工作岗位从陇南调至天水地区政府机关。在业余时间,他仍然坚持研究楹联。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楹联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杂志,凡是新出版的、能购买到的各类楹联书籍他都不错过,没有接受过专门楹联教育的陈琳,如饥似渴地通过这些书籍恶补楹联知识,逐渐对这两行文字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1986年,陈琳偶然在一份报纸上见到了“春节《对联·射虎》有奖比赛”的征稿信息,主办方落款“甘肃省楹联学会”的字样。素来喜好楹联的他有了一试身手的机会,令陈琳感到惊喜的是,这次征联比赛结果揭晓时,他的两副作品荣获一等奖、二等奖。陈琳回忆:“那次活动极大地鼓舞了我学习、创作楹联的热情,也让我因领奖活动,结识了我敬重的程凯等联友”。他说,在颁奖之后,老会长安维翰最激动的事情就是联系、动员和安排他们几个地县的获奖者,加入了省楹联学会。 加入省楹联学会后,陈琳除了对楹联一如既往的喜好外,也多了一份责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关注楹联文化。此后几年,他写过不少有关楹联常识和赏析的文章,陆续在《甘肃日报》《少年文史报》《甘肃青年报》《天水日报》等媒体发表,并且让楹联文化渗透到周边亲友婚丧嫁娶和一些节庆活动中,让大家对这个相承千年的风俗又重视起来。 基于自己十几年收集、整理楹联资料的习惯,陈琳一直在思索着如何将这些资料利用起来。起初,他想着编辑一部全国风景名胜楹联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他正要着手时却发现此类书籍已经很多,但良莠不齐,很多校对不精,内容还相互抄袭。于是,陈琳将目光投向了甘肃本地。天水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人文鼎盛、联家辈出,风景名胜古迹众多。陈琳常去的水月寺旧址,就曾是天水近代楹联家任其昌、哈锐、冯国瑞等雅集唱和的地方。天水有这么丰富的楹联文化资源,为何不立足天水编辑一部楹联选辑?他的想法立即得到同道好友的大力赞同,这样,有了明确的目标,陈琳干劲更足。经过他和好友程凯的不懈努力,《羲皇故里楹联选》和《羲皇故里联话录》于上世纪90年代先后出版,为喜好楹联的人士提供了非常有学术价值的读物。 那么对于普通的楹联爱好者,如何才能学好楹联呢?陈琳告诉记者:“唐诗宋词是我国韵文的最高顶峰,你学不好这些,就写不出好的楹联作品,也就无法读懂前人的作品。但对楹联来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继承并吸收了格律诗、及词、曲等艺术的精华和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记者问陈琳,对于楹联来说,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在内涵上,从古至今,联家都坚持“文以载道”,弘扬正能量!陈琳说:“从形式上,相较于其它文学体裁,楹联最突出的特征是‘对仗’。由于文学作品中的对仗句属于现代修辞手法之一种,称为‘对偶’,而应用这一手法的文学体裁很多,特别是在古代的骈体文和后来的格律诗、词、赋中,应用更为集中和普遍,但全部体现对仗的艺术特色并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而存在的,只有对联。” 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所以,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关于对联的“对仗”,即通过上、下联,也就是出句和对句,形成一副完整的作品,表达作者一个完整的思想和意境,这是它的“统一”性,它的“对立”性即对仗,主要体现在词性、结构和平仄上。这种形对意联的对立统一之美,构成了对联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和美学特征。这种一体两翼统分结合,既对又联的艺术形式,也成为世界仅有又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奇葩。 2017年6月,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代表中联会正式给甘肃天水授予了“对仗理论发源地”的匾牌。陈琳说:“这标志着在对仗理论指导下进行诗、词尤其是对联创作的人士,有了寻根问祖之地。因为,对联的对称之美,是天地自然的对称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而神圣伏羲氏,正是通过仰观俯察,首先发现并用阴、阳爻标示对立统一思想的第一人。甘肃有着丰厚的楹联文化传统。此事也确立了伏羲氏和伏羲文化在对仗、对偶文学体裁领域的理论原创地位。如今的楹联陇军,已作为联坛‘陇上现象’受到关注和肯定。” 三十多年来,陈琳乐此不疲地坚持楹联创作至今,他先后创作各类主题的楹联作品近千副,有不少联作参加各类比赛并获奖,有些作品在陇南、天水、兰州等地名胜景区、学校及有些公共场所刊挂,为往来游客所称道。如题天水纪信祠联:“救主焚身鹿鸣汉鼎;封侯拜将犬咽烹笼”。题兰州兰山烟雨楼联:“寄兴抒怀,一城灯火千秋梦;登楼揽胜,四季烟霞万里河。”还有兰州东郊学校大门联:“西野犁云,东郊化雨;杏坛载道,柳岸鸣春”。都堪称佳构。尤其是刊挂于其桑梓成县西狭颂景区大门的一副长联:“古郡生辉,自绛帐传经而后,有汉德铭书,杜公流寓,州牧凿湖,双吴跃马,文治武功,胜迹千秋彰国士;长峡焕彩,由阙门溯水以西,观丹崖落瀑,野岭飞花,龙潭映月,四季鸣禽,曲桥云栈,画廊十里盼游人。”上联叙古,下联摹景,文字洋洋洒洒,情景交融,成为往来游客竞相留照之地。 访谈到结束时,陈琳感慨地说:“对非小道,联本大观。短短一副联,传递着真善美,承载着民俗文化的悠久传统,更深藏着华夏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基因。透过一副副楹联,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汇聚其中的古典诗意与浪漫文学,同样也能体悟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哲学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对联既是高雅艺术,又是民俗文化,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认识评判、教化宣传、抒情表意的功能,是别的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