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极地专家讲述“雪龙”号科考故事

东方头条 2019-11-13 10:53:57 新闻

“雪龙2”号外景图。受访者供图

汪海浪受访者供图

记者赵磊胡俭

从昨天下午开始,前往南极执行中国第36次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将历时三天,穿过危险系数较高的“咆哮西风带”,逼近南极圈。当天下午3时,扬州市第一中学报告厅内,扬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安利扬州分公司邀请曾任“雪龙”号政委、副领队汪海浪,现场为中学生和环保志愿者讲述南极科考故事。风景如画的南极,除了皑皑的冰雪、憨憨的企鹅,还有随时夺命的狂风与冰封。堪比“放映”一场“风雪南极”大片,原定一小时的科普讲座变成两个小时的“加长版”。

谈变化最自豪科考队员宿舍从当初集装箱升级为3层小楼房

原定下午三点开场的讲座,同学们提前一刻钟坐下,拥有200个座椅的报告厅,巷道都加满了方凳。

同学们早早查阅资料,今年64岁的汪海浪,曾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破冰船建造工程部总指挥,先后6次参加南极科考。

1984年,汪海浪时年29岁,参加了国家首次南极科考任务。首次科考队的主要任务就是选址建站,汪海浪和队员们先后到达岛上的10多个地方察看地形,找了两天才找到一块合适的空地,最终建立了长城站。

“南极大陆95%的地方都被极厚的冰雪覆盖,温度能低到-89.2℃……”同学们询问,“科考队员吃什么?”汪海浪晒出一张照片,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端到室外,很快冻结成坚冰。

汪海浪说,长城站建成初期,条件十分简陋,用集装箱改成了宿舍,大家就挤在这个简陋的集装箱里越冬,所吃的蔬菜全靠“雪龙号”从中国和途经国家补给。

“现在南极的变化大了。”汪海浪感叹,“如今,经过不懈探索,我国已在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泰山四个站,队员们的宿舍也从集装箱升级为3层小楼房,通过温室栽培,还吃上了自己种的蔬菜。”

谈救援最惊心南极科考至今无一中国队员牺牲

“最美的风景,往往隐藏最危险的陷阱。”汪海浪讲述亲身经历的救援事件,让报告厅内的师生们个个屏住呼吸。

南极考察,危机四伏。南极大陆覆盖着厚度从几百米到数千米不等的巨大冰层,在重力作用下,冰盖不断运动开裂,形成深不见底的冰裂隙,藏在雪下,稍不留神就可能中招。

在第31次南极科考时,汪海浪也经历了一次极为凶险的超级营救,该场营救至今令汪海浪心有余悸。

“当时,直升机送一位科考队员到冰盖上观察冰川移动情况。飞机刚离开,这名队员就掉入了冰缝中。”汪海浪说,这名队员坠下冰缝时,落到五六米处,他被一块1米宽2米长的冰舌给卡住了。更幸运的是,他揣在衣兜里的卫星电话没有摔掉。正是靠着这部电话,他报告了险情。

“我马上派直升机去探查。”身为副领队的汪海浪带着4名队员,拿着绳索、踏板等迅速登机,飞到冰缝处实施救援。一位队员带着绳索下到冰缝里,把遇险队员绑住,上面的队员一边保持平衡,一边将他们拉上来……这场历时44分钟的营救再次写下中国南极科考史上惊险一幕。

而让汪海浪最为自豪的是,从1984年启动南极科考至今,中国无一队员牺牲!报告厅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谈创新最兴奋参与“雪龙2”号设计与建造

汪海浪这位“老科考”虽已退休,但前几年响应国家召唤,参与“雪龙2”号的设计与建造。和“雪龙”号相比,“雪龙2”号在冰区航行的能力大大提升了一个台阶。

这几年,汪海浪活跃在全国各地校园为学生科普极地知识。“中国极地人在南极留下足迹,展现出的是‘极地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极地人勇往直前。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将来也能成为中国极地科考队员。”

责任编辑: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