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记忆、乡愁 浦东新区书院镇,11月12日,重新装修的叶辛文学馆举行开馆仪式。除了一睹叶辛文学馆新颜,当天下午,来访的作家们还在书院镇采风,深入乡村、社区、学校,用作家的眼光感受美丽乡村的变化。 叶辛文学馆坐落于书院镇东方葵园院内,远远望去,“叶辛文学馆”几个烫金大字映入眼帘。步入月洞门,墙面上陈列着《蹉跎岁月》《孽债》等叶辛代表作。移步向前,就会看到这段文字——“我和叶辛同志(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都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辈。他讲到的一些体会和心态,像开始见到农村、农民的那种感受,我是很能理解的。他是在贵州插队,我是在陕北黄土高原。当时我们有这样的经历,也看到有这样的现象,这是活生生的,我觉得写这些东西才是真实的生活。”门口墙上还贴有叶辛作为唯一作家代表登上今年国庆阅兵群众游行“中国文化”方阵彩车的照片。 叶辛文学馆于2016年2月28日开馆,今年重新装修布展。新馆设六个功能区,全方位展示叶辛从普通知青成长为作家的人生历程和创作之路。馆外休闲区几个耳麦造型的茶座,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开馆这天,不少人坐在这些座椅上,手机对着上面张贴的二维码一扫,就能播放出叶辛的诸多文学作品,文学和人的关系显得亲近而平和。 叶辛对书院镇深怀感情,叶辛文学馆成为他对乡土记忆和土地情感的别致表达。据史料记载,书院镇所在的地方曾是海边滩涂,清末时期,一批移民将这里的芦荡柴田开垦成了良田,此后县衙在这里建造租税粮仓库,主要用于教育开支,当地逐渐被称为“书院厂”,后来村、镇名沿用了“书院”二字。“我从贵州回到上海,就住在浦东。我对浦东很有感情,也见证了浦东改革开放的变化。”叶辛曾说,自己的孩子在贵州长大,云贵高原的自然地貌与江南小桥流水的意境很不相同。“当年,浦东张杨路还有小桥流水,我让我的孩子记住,这就是江南典型的风光。这些年,浦东发生了巨变,不仅景观在变,人也在变。如今的乡村要靠什么让人记得住乡愁?”在叶辛看来,乡愁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人们对土地、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的情感,文学表达、文化元素是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他欣然应允在书院镇建立叶辛文学馆的原因。他说,好作品能让社会变得温暖,文学始终是人可以安放心灵乡愁的“家乡”。 叶辛文学馆重新开馆后,将立足周边市民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推出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举办作家讲座、文学论坛、文学诵读等,集聚文学爱好者,培育文学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