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减负令让家长“发疯”别当笑话看

东方头条 2019-11-04 14:47:55 新闻

近日,网上有很多南京家长反映,南京掀起了减负运动的新一轮热潮。除了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外,当地教育部门还突击检查学校,查看学生书包里有没有卷子、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等。此举引发了一些家长的不安,他们担心“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成为活泼灵动、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南京减负令让南京家长已疯”传遍社交媒体。(11月2日《新京报》)

马克吐温说:“笑话的功能是引人发笑,笑不出的不是笑话”。“南京减负令让南京家长已疯”就是一则“笑不出的笑话”。类似的“笑不出”笑话,不仅是南京独有,在全国都有这种“平时负担重了喊减负,想减负”,但真的动刀真枪减负了,家长又“怕减负”,面对“减负”这个“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家长们普遍持有一种矛盾心理。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减负”乃至“救救孩子”的呼声不绝于耳,教育部门和社会关于“减负”的意见、文章、规定和办法可谓连篇累牍,应有尽有。但是学业负担仍然减不下去。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竟然成为了中国教育的沉疴。平时家长以及全社会都在诟病学生负担重,一直在呐“喊减负减负”,全社会都在说学生负担过重,不减负不得了!按说,减负是好事一桩,为什么真的减负了,家长反而不适应了,甚至担心后怕了?实事求是地说,这并不是家长不愿减负,而是“不敢减负”“减负不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减负”与“怕减负”的矛盾?这里有着深层次的多种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减负令”多达50多道。如果将地方出台的“减负令”算进来,过去60余年,我国出台的学生“减负令”多达上百道。30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多次出台减负文件,但问题却依旧不能得到彻底解决。校内在减负,校外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却发展迅猛。学生减负,越减越重。

诸如,不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升学情况考核、绩效和奖励挂钩将,倒逼学校不想减负,或者“明减暗增”;学校作为办学的主场,抢跑抢学,以重点班、实验班等形式进行掐尖比拼破坏了教育生态,引发了普遍焦虑;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让起跑线”成为家长的“生命线”而不敢“减负”,事实上,不是家长不想减负,而是不敢减。因为竞争太激烈了。大家都在抢跑,谁也害怕“输在起跑线上”,近年来,我国在抓学生减负时,主要紧盯学校教育,要求学校减少作业,严禁学校补课。来自学校的负担确实减轻了,但校外的负担却迅速增加。

笔者以为,所以会出现“南京减负令让南京家长已疯”这种“想减负与怕减负”的奇怪现象,一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功利化教育”让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明争暗斗中,步入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怪圈。因为升学率的高低也是衡量学校的教学水平,影响到教师的考核和切身利益,所以学校和老师害怕竞争不过人家,布置作业是多多益善,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问题的背后是激烈的升学竞争,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增负”措施。二是一些家长也错误地认为,老师布置作业少,是不负责任,害怕输在“起跑线上”而“向学校要作业”。两者一拍结合,所以总是步入学业负担总是减不下来的怪圈。*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