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单轨“神医”黄德勇:从“门外汉”到“大师”

东方头条 2019-10-31 15:59:50 新闻

黄德勇测试板卡

夜色深深,他还在车辆段守候,等着一列又一列完成了运输任务的列车“回家”。作为单轨“外科医生”,重庆2019年“巴渝大工匠”、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大修公司研发工班长黄德勇,十余年如一日,为车辆段每一次出发和到达“把脉”。

踏实苦干

从“门外汉”变成技术骨干

今年47岁的黄德勇身材纤瘦,戴一副方框眼镜,从他的目光里,透露出的不只是岁月的沉淀,还有对“维修”工作的执着。他是重庆交通行业优秀技能人才、单轨行业技术带头人、轨道集团首席技师。但让人吃惊的是,这位全国技术能手竟然是文科出身,大学学的是现代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而从“门外汉”到技术骨干,黄德勇的经历也是一波三折。

因为从小就喜欢拆解闹钟、开关、录音机等设备,黄德勇毕业后还兼职维修家电。后来,他又自学电工,进入重钢成为一名机电设备维修员。“这些维修经历都为我以后进入轨道奠定了基础。”他说。

2007年,黄德勇经过社招进入轨道集团,从此以后,他的人生便进入了新篇章。“当时重庆的单轨刚刚起步,我们都需要从零学起,而如何让运维管理‘国产化’,就成了我们需要攻克的难题。”黄德勇说。2007年末2008年初,中国南方遭遇大范围低温冰雪灾害,重庆也受到一定影响。“当时为了保证司机取暖,2号线列车司机室都配备了电加热器,而如何让国外产品更加适应重庆的特殊气候,唯有进行适当改造才能解决。”经过45天的探索研究,黄德勇决定将发热方式从电阻式加热改为PTC加热,如此一来,不仅换热效率高,而且更加安全。

除此之外,黄德勇将解决问题时积累下来的单轨核心技术用于国产化攻关,把当初100%的依赖进口转化为如今95%以上的国产化率,使重庆具备自主设计、研发单轨控制系统的能力,更使重庆跨座式单轨技术逐渐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刻苦钻研

行走的“单轨活图纸”

走进黄德勇劳模创新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满满一屋子的荣誉,“金牌工人”“重庆市优秀技能人才”“全国技术能手”……单是证书就有40多个。另一旁的办公桌上,专业书籍和笔记本堆起三尺之高,检修经验、电气原理、手绘图纸……十二年如一日,黄德勇把每个细节记录在案,以便随时拿出来“温故知新”。

“在单位,同事们都叫我‘活图纸’。因为只要他们在检修方面有任何不懂的问题,我都能马上回答出来。也正因为如此,经常凌晨2点多钟我都会接到应急电话,远程指挥。”黄德勇说,“哪些地方有故障、需要怎么解决、具体怎么操作……我脑海中会清晰地呈现出每个部位的图纸,图纸上的每个细节,几乎都是活灵活现的。”

事实上,黄德勇“数据库”般的记忆不是天生就有的,早在2007年进入轨道集团开始,他的笔记本便随时不离身。“平常别人在休息的时候,我就趴在车厢上看,哪根道有几根线,如何搭建才能保证正常运行……”黄德勇回忆,“那时很多单轨的技术都来自国外,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才会探索出更多的新技术,每次遇到不懂的原理,我就在笔记本上画,一个本子100多页,我每个月要画四五本,持续了两三年,我画了200多册。”

随着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蓬勃发展,黄德勇工作室团队实现了2号线车辆单司机制控制模式的革新改造,将原头尾双人配合操作改造为一人驾驶操作,每年节约人力成本上千万元。

全心教学

创新成果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在重庆轨道集团,黄德勇首席大师工作室“名声在外”,其主要通过发现苗子、培育苗子、塑造成才三个环节。黄德勇培养人才之时,除了将自己的经历提供给大家学习之外,也在精神上给予鼓励。他常常用自己的“门外汉成为骨干技师”的故事,激励学生,告知他们:“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只要努力,都能脱颖而出。”

近年来,黄德勇累计开展技改及创新成果37项,攻克技术难题9项,达成成果转化14项,申报专利15项,完成编著2册、论文21篇、标准及教材27册,累计为集团节省资金5000多万元,填补了国内单轨维修技术的空白,为整个单轨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潘锋 吴思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