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皮、柠檬皮和蔬菜叶等厨余垃圾经过发酵,变成带有清香气味的清洁剂;雪糕棍、木筷子和麻绳等废旧物品,加点创意就能改造成有趣的玩具。玩转旧物,变废为宝,已经成为环保达人霍敏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垃圾分类,人人参与。日常生活怎样减少垃圾产生?又如何将绿色环保融入生活中?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采访了两位环保达人,了解她们畅享绿色生活的“秘笈”。 变废为宝小创意大环保 4根木筷子作为支架,两端系着白色麻绳,一座迷你版港珠澳大桥摆放在霍敏华家中显眼的位置。这是由木筷子、雪糕棍、硬木板等废旧木材制作而成的港珠澳大桥玩具模型,是霍敏华和儿子西米花了大半天时间设计完成的。 “港珠澳大桥通车了!”西米将一辆红色玩具车放上桥面,模拟港珠澳大桥通车的情景。像这样利用废旧物品手工制作的玩具,在霍敏华家中还有很多。将绿色环保融入生活,霍敏华坚持了近10年。 绿色生活,首先从制作环保酵素开始。“我算是佛山最早一批制作环保酵素的人。”霍敏华笑着说,从2008年开始,她就开始学习制作酵素,果皮和菜叶加上糖和水,大概发酵3个月,环保酵素就完成。最疯狂的时候,家里摆放着许多瓶瓶罐罐,棕色的酵素完全代替了洗发水、洗手液和洗洁精。平时,她也很热心将酵素的制作方法教给邻居和同事。 市民霍敏华与儿子西米在家中进行垃圾分类。/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摄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和科学老师,霍敏华还常常带着学生开展科技环保活动。在学校生物园里,一棵棵绿油油的生菜长势喜人,这是她带着学生将咖啡渣、鸡蛋壳、果皮等厨余垃圾进行自然堆肥,然后再进行有机种植。 在家里,儿子西米在她的影响下,也变成一位环保小达人。“塑料瓶是可回收物,电池是有害垃圾。”每天处理家里产生的垃圾时,西米就会蹲在阳台的四个纸箱前,认真地分类垃圾。自从得知上海实行垃圾分类,西米请她找来四个纸箱,分别写上“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自觉在家里进行分类。 “他在家里看得多了,也渐渐开始有环保意识。有时候在超市看到新玩具,他会提议这个可以自己动手做吗?”霍敏华说,通过小小创意设计制作玩具,不仅减少了浪费,也让儿子体验到动手制作的乐趣。 如今,绿色环保的理念已完全融入霍敏华的生活。到楼下买杯咖啡,她会自带水杯,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习惯了也不会觉得麻烦,减少了对环境的负担,反而觉得简单而自在。” 零塑料生活让垃圾减量 坚持绿色环保,对平面设计师贺一琳来说,意味着零塑料生活。打开她家里的冰箱,各种蔬菜和调味品盛放在透明的玻璃罐里,摆放得整整齐齐,完全没有塑料袋的影子。“没有塑料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这是贺一琳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情景,如今成为了她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自2017年接触“零废弃”这个概念,贺一琳开始审视自己每天扔掉的垃圾。“当我留心观察垃圾桶时,发现大部分垃圾是一次性的,例如塑料盒、吸管和塑料袋包装等。在各种垃圾中,塑料又是很难降解的。”她开始思考,如何做出一些改变,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首先是食物,减少或避免购买带有塑料包装的食品。以前,贺一琳常常逛超市。如今,背着环保袋出门的她成为了菜市场的常客,“去菜市场可以跟老板说不要塑料袋,在超市就比较难,很多食品都已包装好。” 外出时,贺一琳会准备水杯、餐具和饭盒,这样喝咖啡奶茶和吃饭都不需要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虽然一开始有些麻烦,但一想到可以减少很多垃圾的产生,又有了坚持的动力。”最近她甚至考虑放弃使用塑料牙刷,换成可降解的竹制牙刷,还想学习自制牙膏。 不过,在坚持零塑料生活中,贺一琳也会遇到挫败感。“例如,有些进口食品需要网购时,快递包装用的就是塑料袋。”但她表示会将零塑料生活坚持下去,在她看来,每个人与周边的环境息息相关,可能一个人未必能带来多大的影响,但行动起来减少自身产生的垃圾,就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些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