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不负青山 不负江河

东方头条 2019-10-18 16:41:30 新闻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今天,这句话已经刻进了江源儿女内心深处,已经成为江源儿女根植内心的自觉行动。

从顶层设计到系列举措,从植绿护绿爱绿到环境卫生整治,从生态管护员到普通群众,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践行者、见证者、受益者,绿色是我们最渴望的颜色,也是我们最靓丽的底色。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再到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生态环保路上前行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歇,发生在一个个普通人身上的普通故事,年复一年见证着江源的绿色奇迹。

昔日光秃秃的南北山绿树成荫,可可西里再无枪声,藏羚羊数量增加至10万只,青海湖鸟类数量种类逐年递增,三江源地区生态逐步恢复,野生“明星动物”频频登场……这些动态变化的背后,有着,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们,他们将青春献给雪山草原,献给大漠戈壁,献给广阔原野。岁月的年轮在他们额角刻下印记,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已融入他们无怨无悔的生命里……

山顶的树苗已经染上了“秋日”的颜色。摄影:张多钧

白了两鬓 绿了荒山

金秋十月,置身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新民乡公巴台村,目光所及的山坡,金黄的树叶与翠绿的油松交替,仿佛是一副令人神往的油墨画,这幅“杰作”正是出自王延明之手。

今年55岁的王延明,土生土长的公巴台村人,12岁时丧母,15岁时丧父,16岁就外出打工,学过木工瓦工,淘过金挖过煤,只想着每天能填饱肚子。

后来机缘巧合下,王延明成了民和县商业局合同制工人,生活才算有了起色,干了十几年,积攒一定的积蓄。

2000年,王延明在民和县成立了家政服务公司和殡葬公司,2007年成立了雁鸣置业有限公司,2012年成立了雁鸣园林绿化公司,事业一步步做强做大。

公巴台村是贫困村,生态环境差,村民大部分已举家迁离,只有部分老弱残病的乡亲们留守在贫瘠的故土,过着清贫的生活。

“我是土生土长的公巴台村人,家乡的贫困面貌时时刻刻刺痛着我的心。”2015年中秋节回乡探亲,家乡的贫穷现状和满眼光秃秃的荒山荒坡和被撂荒的土地,刺痛王延明的心,他大胆决定:改变当地生态环境。

随后,王延明从自己创办的雁鸣园林绿公司筹集资金一心扑在了为家乡打造青山绿水的事业上。

2015年,王延明流转了村里33公顷撂荒地、100公顷荒山,修建道路,铺设水管,起垄覆膜,栽植山杏、沙枣、油松等树木,自己积攒多年的积蓄也一点一点“深埋”荒山荒坡。

起初,王延明做出这样的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你在山上种一颗树的成本够我们一家人一天的伙食费,你在那个荒山上种那么多有什用。”

作为民和县人大代表的王延明深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深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他耐心劝阻家人,“这些树是子孙后代几辈子的财富。”

最终,王延明排除万难,说服家人一起种树,从最初的的公巴台村开始,绿化完公巴台村的荒山荒坡,就绿化临近村临近乡镇的荒山荒坡,一年一点一点绿化,到今天,王延明已经绿化了公巴台村、千户湾村、巴州镇万泉堡村的133公顷撂荒地,700公顷的荒山荒坡。

从公巴台村出发,沿着小道上山,放眼望去,山脚下绿化的树木已经有一人高,依然是翠绿,山腰处栽种的山杏已经挂果,山顶处栽种的油松在杂草中艰难生长。王延明介绍,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栽种不同的树种,能保证树种的成活率,目前山上栽种的树种有20多个品种,栽种的数量达到了100多万株。

王延明得益于在园林绿化公司的经验,绿化荒山时探索出了就地移苗栽种的模式,保证了栽种的树木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山下我们有育苗基地,将苗子育好后移到山上,以小间距种植,等到苗子适应山上的气候环境后,我们每年绿化移苗时,隔一株移一株,这样一来,既能保证树木的成活率,也能减少成本,每年间隔移苗,几年后树苗之间的间距就会拉开。”王延明解释着自己独特的绿化移苗方式。

王延明绿化撂荒地和荒山,除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外,也为村民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村民们在家口实现了就业。每年植树季节,每天用工最多的能达到300多人,最少的也有60多人,“这些年植树光给村民发工资就发了1500多万元。”

明年,王延明计划发展林下经济,让村民们走上生态致富之路。

代代防沙人 辈辈防沙梦

从黄沙漫天的恶劣天气到现如今的满眼绿色,一代代的德令哈人用勤劳的双手,一步步地实现着他们心中的“绿色梦”,开拓出了戈壁荒凉中的绿色新城。

今天,当你漫步在德令哈色彩斑斓的巴音河畔,干净整洁的街道中,或是远眺笔直挺拔的农田防护林带时,谁会相信这里曾经留下昔日柴达木盆地“风吹石头走”的凄凉景象。每每看到眼前的景象,护林员陈发云的内心深处总会涌起一阵激动与欣喜。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林业工作者,多年来,陈发云全身心地投入到大绿化进程中。作为一名党员,陈发云更是牢记着自己的使命。他总是告诉自己,自然条件的约束,也挡不住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行动。

陈发云这样想更是这样做,三十多年来,他每天都坚持干着同样的工作,为的就是心中的那一抹绿。

现在陈发云逢人都会说,在德令哈生活了大半辈子,亲眼看着这里的风越来越小、沙越来越少、家园越来越美。想想过去,一到春天或秋季,漫天的风沙就没日没夜地卷起来,人在外面转上一圈回到家里,从上到下都是灰土.有时大热天出门,许多讲究的女性还要裹上纱巾、带上口罩。如今,年年的栽树种草制住了风沙,再加上穿城而过的巴音河在绿化中成了景观带,过去光秃秃的柏树山也披上了“绿衣”,特别是今年,我感觉雨水都比往年多了,我们老百姓是真切地感到德令哈从戈壁荒城变成了幸福之城。

而这些来之不易的变化,都是一代代的德令哈人用艰辛的汗水和努力换来的。

据了解,德令哈已落实人工造林573.14公顷,正在抓紧整地、铺设灌溉设施、栽植苗木;1333.33公顷封山育林项目也在编制实施方案;466.67公顷森林经营项目已完成招标。

在德令哈,还有很多像陈发云这样的共产党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着平地整地、栽树防沙、巡护防火这看似平凡却并不平凡的工作,用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行动展现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采。

德令哈护林站工作的技术员弋家福刚刚上岗不到一年,但是从下地种树到后期指导,从计划总结到规划设计,让他迅速成长为一名绿色技术标兵。

性格有些腼腆的弋家福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异常兴奋:“刚开始没干绿化工作的时候,只觉得就是管管树管管草,而当自己接触到这一行业后,才体会到想干好绿化工作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绿化事业需要代代相传,需要代代坚持。而我自己也会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把平凡的事业干好干出水平,实实在在为社会干点实事。”

陈发云、弋家福他们只是千万林业人的一员。他们身份不同、岗位不一、职责相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不忘初心,咬定“青山绿水”,在一方坚守中塑造出“戈壁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