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展,观众驻足观看矿山智能运行系统模型。本报记者 饶强摄 昨天,在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展,观众现场体验VR驾驶系统带来的乐趣。 本报记者 饶强摄 昨天,在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展,观众观看由中关村企业自主研发的瓢虫一号卫星模型。 本报记者 饶强摄 昨天,在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展,观众观看智能气象站系统。 本报记者 饶强摄 本报记者 孙奇茹 张航 厚度只有0.3毫米、薄如蝉翼的OLCD柔性显示屏;操控逼真的C919飞行模拟机;集成了人工智能情感识别和语音交互的休息舱……在中关村论坛上亮相的一大批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备受海内外各界人士关注。这些成果有一个共同的“产地标签”:北京。 近年来,各类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北京“井喷式”涌现。第五次国家技术预测结果显示,在中国居世界前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有一半来自于北京,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何如此多的科研成果出在北京? 先行先试,释放创新活力 哪块地适合种蔬菜,哪块地适合种果树,无需农民耕种经验的积累,用遥感大数据的智慧“千里眼”通过后台高速运转、计算,就能窥得机密——前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回到中国创立的科技企业佳格天地,能让农业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正在举行的中关村论坛上,令参展观众赞叹咋舌的类似高新技术和企业数不胜数。 几年前,佳格从全国数百个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的一员。传统评审变路演竞技,由技术专家、投资人等共同评定一个项目是否值得政府支持,这种打破传统的创新型项目扶持方式,让不少创业者叫好。 “在普林斯顿大学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了最好,没想到在清华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水平和重大发现,已远远超过我在普林斯顿大学鼎盛时期的水平。”在去年举行的上一届中关村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感慨万分。以流动制、国际化、竞争性为基础的准聘教师聘用体系等创新制度与创新文化,成为施一公眼中的“清华密码”。 打破体制藩篱,释放创新活力,不仅是一所顶尖学府孕育前沿技术的奥秘之一,更是整个中关村的独特经验。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科研机构相继成立。这些机构实行与国际接轨的聘用制和灵活薪酬模式,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能以全职或双聘方式参与研究院工作,推动人才自由流动。 过去五年,一个个束缚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的桎梏被打破。中关村先后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权”改革、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投贷联动、“国际人才20条”等多项改革试点,带动形成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科技人才的政策体系,这成为世界顶尖人才聚集和众多前沿创新成果涌现的基础性条件。 厚植沃土,科技与产业双赢 “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非常好,有最好的大学、研究者、学生、孵化器,所有的公共服务触手可及。”不久前刚刚在中关村的一处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参观后,巴黎-萨克雷公共管理局总经理菲利普·范德梅尔忍不住在中关村论坛上向人们分享体验。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北京已经布局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与创新链条。 在基础研究布局上,北京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物质科学、前沿与尖端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优势领域,加速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加快国家实验室培育建设。 在高精尖产业布局上,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实质性减量发展,发布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系列政策,选取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汽车等十个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北京还设立了总规模300亿元的市科技创新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围绕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进行投资布局,并且通过发布10项应用场景清单,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品在重大活动、重点项目中应用。 在创业生态及科技服务布局上,中关村已拥有500多家创业孵化机构,600多个创新型社会组织;活跃着1800多家创投机构,天使、创投案例和金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些优质的创新创业要素汇聚,为中关村硬科技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及创新型企业已经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力军”。从基础科研到高精尖产业,都确保了科研成果在北京有研发的“摇篮”,有应用的“沃土”。中关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密集的科教资源和突出的人才、资本优势,通过不断的锐意改革创新,中关村探索出了一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路子,培育出了众多高精尖产业,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2018年末,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2万家,总收入5.9万亿元,有独角兽企业82家,占全国的40%。 集聚人才,建设全球科创中心 清晨,从巴基斯坦来中国求学、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瓦西姆开始了他在中关村论坛的志愿工作。借助志愿者工作接触更多中关村的前沿科学家和科技企业,是他此次活动的愿望。“也许有一天,我也能成为带着前沿技术受邀参会的企业家呢。” 拥有大批高水平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 为吸引更多人才,北京制定实施了《新时代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行动计划(2018-2022年)》,在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全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实施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出入境政策和20条新政,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优化北京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加强人才落户、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服务保障,形成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在改革科技奖励制度方面,北京修订《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增设人物奖,实行提名制,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 “中关村示范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到2022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50年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关村管委会翟立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