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探寻滇东南养鸟族|一个把养鸟作为生活不可或缺的民族

东方头条 2019-10-12 15:31:26 新闻

标题:探寻滇东南养鸟族|一个把养鸟作为生活不可或缺的民族

作者介绍

黄世华

1982年开始学习摄影,数十幅作品在全国影赛中获奖,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数千幅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著作权协会会员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几个村子的养鸟人在每周固定时间聚在一起,赏鸟、论鸟、买鸟、斗鸟。

上山砍柴、劳作也带上鸟。

这位养鸟人真敢玩儿,在斗牛场这样有危险的地方也忘不了带上自己的鸟。

我国养鸟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礼记》、《孟子》、《山海经》等书中均有记载,几千年前,人们为了物质生活的需要,对狩猎获得的一些体型不大、性格温顺、容易饲养成活的野鸟进行驯养。至今,我国湖南、贵州、云南等地的苗族依然热衷于养鸟驯鸟。

王石品是“重度”鸟迷,除了鸟不离身外,还喜欢赏牛,每周日都带着鸟到牛市逛逛。

这位养鸟人真敢玩儿,在斗牛场这样有危险的地方也忘不了带上自己的鸟。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城乡,总能看到人们(多数为苗族)把鸟笼挂在树枝上,或是置于花台上,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闲聊、凑热闹。树枝上、草地上、花台上随处可见鸟笼,笼里的鸟跳上跳下,不时发出悦耳的鸣叫。

养鸟不但是男人们的最爱,也有不少女人喜欢养鸟,走到哪里都带着鸟。

李小美的丈夫是泥瓦工,也是鸟迷,在工地上砌砖时还要带上鸟,照顾鸟的任务就落在李小美身上了。

苗族人养鸟规模的壮大和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鸟活动如雨后春笋遍及苗乡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无论走进山村还是城市,无处不闻鸟啼声。每逢苗乡的节日,人们不仅能看到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看到激动人心的斗牛、斗鸡、对山歌等活动,还能看到颇具情趣的斗鸟比赛。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族文化生活。

识别鸟的雌雄来论价估价。

苗族少年候雷雷几岁时就喜欢研究鸟,父亲买鸟时带他来做参谋。

张廷清和刘林友两位老人是挚友,常常提着鸟笼向路人炫耀自己的鸟如何好。

当随时代的快门

文丨段凯

“当随时代”是当下众多艺术家创作的指导思想。画家、作家、书法家倡导的是笔墨当随时代,摄影家的快门同样应该当随时代。这不是跟风,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时代而歌,弘扬传播正能量。摄影家的快门如何做到“当随时代”,从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挖掘出时代变迁的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考力与洞察力。黄世华先生的这组作品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滇东南养鸟族》是以苗族养鸟盛行为主题进行的记录,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后,苗家人告别“苗子无家,肩背小磨,四处游耕”的生活,讴歌了改革开放后苗族人民安居乐业,把爱鸟、养鸟、赏鸟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大转折。

这组作品没有采用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写,杜绝超广角镜头的夸张,而是用朴实的手法拍朴实人的朴实生活。不追求环境的雅俗、不苛求人物的身份,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苗家人爱鸟、养鸟、赏鸟的广泛兴趣。不管是窗明几净的豪宅,还是断壁残垣的老宅,檐下皆鸟笼成行,院内莺歌眉啼;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富商,还是才具温饱的农民,林间陌畔的遛鸟,街头巷尾的斗鸟,都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黄世华在摄影道路上是孜孜不倦的追行者,在作品风格上他直面生活。从他近年的《背篓工》、《送孩子上学》、《花脸——云南的狂欢节》等纪实专题都说明了这一点。

打开当随时代的快门,做好当随时代的歌者,直面社会,直面生活,黄世华先生的纪实之路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