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兰州网1月3日消息 “陇之南”的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是甘肃省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2018年里,新华社甘肃分社先后有十余批次记者前往当地九县区展开调研采访。 在层层大山里,在贫困村落、在民俗山寨、在美丽乡村中,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和足印。运用融媒体手段,我们采集编发了数十组“百万+”新闻报道。我们相信,除了报道本身,这些报道也记录了陇南正在发生的巨变。 我们从中精选数组,集合展示新华社记者2018年的陇南足印。 1.震后十年看陇南:山水不再阻隔小康不再遥远 新华社兰州5月12日电题:震后十年看陇南:山水不再阻隔小康不再遥远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屠国玺、成欣 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十年。这场地震波及甘肃多地,甘肃成为仅次于四川的重灾区,其中,毗邻四川的甘肃省陇南市9个县区中7个成了重灾县,337人遇难,百万间住宅倒塌。 5月9日,在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感恩村文化广场,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 地震十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再访陇南。十年前,这里山大沟深、道路难行,救灾和重建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度。但这十年,陇南灾区干部群众默默奋斗,中央、甘肃全省、广东深圳等地多方支援,让地处大山深处的陇南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发展实现跨越。 兰渝铁路百年梦圆,成县机场银鹰飞天,千年蜀道不再艰险。现在的陇南,不再被山水阻隔,封闭发展的思维也被不断打破,脱贫攻坚进程加快,全面小康不再遥远…… 2.“遇见西北新乡村”系列现场新闻 甘肃省南部的陇南市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水丰沛,而且自古就是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但山大沟深的地形让这里的村子空有丰富物产,却无从利用。如今,在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及坚持生态发展后“旧貌换新颜”,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西部新乡村。 3.甘肃茶村:绿色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新华社兰州5月26日电(记者任卫东、屠国玺、成欣)“忙碌完这一两个月,我们这一年大部分的收入就有了。”当下正是5月底,水蒿坪村党支部书记高清明每天都在茶叶合作社里忙活。 “茶叶要摊薄一点,脱水效果才好。”高清明拿起一簸箕摊晾过的新鲜茶叶倒入炒茶机。炒茶机隆隆作响,炒制好的新茶香气四溢,他眼中满是丰收的期盼。 4.甘肃“绿宝石”是如何闪耀的?——走康县看小康记者手记 进入夏天旅游旺季,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秦巴山区深处的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绿遍田野、山花烂漫,294个已建成的美丽乡村名气渐远,游客纷至沓来。许多游客忍不住惊叹:在大西北的甘肃还有这样一个“绿宝石”一样的地方! 在康县铜钱乡,低垭云海景观颇为壮观。新华社记者任卫东摄 昔日的康县,住在山沟里的群众望着青山绿水叹贫穷。近年来,康县通过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全县350个行政村中已经有294个实现了美丽“变身”。现在走康县,看到的是群众愁容变笑容,充满希望奔小康。 5.甘肃武都小村蜕变:从开山到植绿从求温饱到追美好 新华社兰州6月27日电(记者屠国玺、成欣)炎炎夏日里,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城郊的姚寨沟山岭叠翠,碧波荡漾,成为当地人避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然而10多年前,这里却是一片山殂水崖,石山兀立,沟壑纵横。 姚寨沟山岭叠翠,碧波荡漾。新华社记者屠国玺摄 “当年为了温饱,我们把绿山变成了石头山,现在我们要把白色恢复成绿色才行。”今年46岁的姚建新是地道的姚寨沟人,他亲眼见证了小村庄近年来从开山凿石到栽树植绿的变化。 6.这位乡干部倒下,县委常委集体落泪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记者朱国圣、屠国玺、成欣)10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这位乡干部倒下,县委常委集体落泪——甘肃礼县龙林镇原党委书记秦彦军在扶贫路上“敢死拼命”的生命定格》的报道。 秦彦军(左二)生前为群众发放过冬用火盆。 夏末秋初对于秦巴山区深处的甘肃省陇南市来说,是干部群众最忙碌的时候。藏在大山里,交通不便的礼县龙林镇也不例外。 花椒已经红了,核桃也要上市了。尽管有时候天还会下雨,但龙林镇的许多干部都忙着走村入户,来到田间地头。 在龙林镇,干部群众说,他们总是会想到一个人,一个在扶贫路上敢死拼命的人,一个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人。他的名字叫秦彦军,是龙林镇原党委书记,今年年初他因突发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2岁。 7.甘肃武都:花椒出山记 新华社兰州7月19日电题:甘肃武都:花椒出山记 新华社记者朱国圣、屠国玺、成欣 七月中旬,几场暴雨初歇,又是骄阳似火的天气。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花椒又和往年一样红遍了山野。曾经“藏在深山人未知”的武都花椒,如今走出大山,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7月18日,椒农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采摘花椒。新华社记者李笑摄 今年的武都花椒长势喜人,花椒地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椒香。这两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就被武都花椒吸引到了这个西北小城。 8.现场新闻:告别闭门造纸!快来见识一下西和麻纸的“七十二道”手艺 走进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西高山乡一带,朱河、刘河两村是祖辈相传造纸绝活的麻纸村。两个村庄共有700多人,这里临西汉水,交通便利,靠山依水,植被茂盛,大量种植着制造麻纸所需要的枸树。 互联网助推古老造纸术成为富民新产业,这对助力乡村振兴来说“一举多得”,不仅有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古老文化得到新传承。 9.靠市场力量推动脱贫——甘肃官鹅沟里的脱贫新事 新华社兰州4月9日电题:靠市场力量推动脱贫——甘肃官鹅沟里的脱贫新事 新华社记者张泽远、王铭禹 鹿仁村村貌。新华社记者王铭禹摄 “游客要什么,咱就改什么。”一开春,甘肃省宕昌县鹿仁村的苗龙平就忙着给自己年前盖的3层小楼装上冲水厕所。 鹿仁村地处官鹅沟生态旅游景区。紧跟旅游市场需求,倒逼自己掌握挣钱的能力,这是苗龙平心中最朴素的致富经。 10.“绿、小、慢”的甘肃两当加速脱贫 新华社兰州9月27日电题:“绿、小、慢”的甘肃两当加速脱贫 新华社记者屠国玺、成欣、刘能静、张睿 两当县站儿巷镇管江村景色。新华社记者张睿摄 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的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秦巴山特困片区县。这个总人口只有5万人的小县,境内近四分之三的面积是绿色森林。近年来,当地依托良好生态打造了生态旅游“慢城”。 记者近日来到“绿、小、慢”的两当县采访发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这个小县,追求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进程不断加快。 11.秋染西狭颂 金秋时节,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狭颂景区层林尽染,峡内石崖、池潭、树木、山峰构成五彩斑斓的秋日美景图,引人入胜。新华社记者陈斌摄影报道。 12.甘肃徽县:土法养蜂酿出“甜蜜”致富路 10月17日,在甘肃省徽县硬湾村,村民在取蜜。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2017年以来,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依托当地自然环境,大力发展养蜂产业,采用土法酿制蜂蜜,带动群众走上“甜蜜”致富路。新华社记者陈斌摄影报道。(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