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秦始皇是如何灭六国,统一华夏的?

东方头条 2020-03-31 18:14:23 文化

确切的说,这个题目应该改为《秦国是如何吞并六国,统一华夏的?》,因为统一华夏并不是秦始皇一人之力,也不是一代人的力量,而是从秦孝公开始数代人前赴后继的结果,但是这不妨碍秦始皇嬴政的地位,秦始皇是统一华夏的操刀人,是上下数代人中的集大成者,对中华民族国家认知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秦孝公商鞅变法

在秦孝公之前,秦国实力很弱,历史上虽然阔过(秦穆公帮助过晋文公即位,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大部分时间里都比较弱(和燕差不多,比韩稍强),由于没有什么人才,文化落后,被东方诸侯鄙夷。

秦孝公是一代雄主,谥号“孝”,在先秦时期这是一个是非常高的评价。秦孝公启用从东方(卫国)来的卫鞅(即商鞅,因变法功绩被封于“商於”,故后世称之为商鞅)实施深彻的变法。卫鞅是一个法家理想主义的改革家,卫鞅的变法最重要的两点是“耕”与“战”,生产粮食和打仗都能计算功劳,废除落后的奴隶制度,根据功劳的大小,所有平民都有机会得到爵位,从此秦国人踊跃上前线,打仗非常勇猛,号称“秦锐士”,留在后方的人努力耕种,为军队提供粮食。在农耕时代打战主要靠“人”和“粮食”,做好这两点,秦国的国力、战力终于爆发式增长,一跃成为超级强国。

秦惠文王子承父业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儿子,商鞅变法得罪了一大批老贵族,秦孝公死后,迫于贵族的压力和对新君的威胁,商鞅被车裂。秦惠文王并不是昏君,虽然处死了商鞅,但却选择坚持秦孝公和商鞅的变法,这是商鞅变法成果能够得到延续的关键。

秦惠王时期在形式上完成了一件大事,称王。此前一直是自称“公”,不管是“王”还是“公”,这都是诸侯们对自己的称呼,实际上周天子赐封的正式爵位只是“伯”,然则这时候周天子早已经管不了事情了,看着“燕”、“韩”这样的“小国”纷纷称王,秦和齐甚至一度号称“西帝”、“东帝”,后来见这称号太拉仇恨便取消了。

秦惠文王时期取得了巴蜀之地,从魏国手里抢回了河西之地(地图上黄河有一段南北走向,在那段黄河西侧的地方),河西之地是中原霸权的象征,夺回河西之地标志着秦国已成为第一强国。

秦武王是颗流星

秦惠文王死后,儿子秦武王即位,此人是一个项羽式的人物,崇尚武力,直接就跑去灭了周天子。在洛阳看到了象征九州的九鼎,想举起代表秦的雍州之鼎,哪知被鼎砸到了脚,很快就因流血过多而死。

秦昭襄王大器晚成

秦昭襄王是秦武王的异母弟弟,母亲是大名鼎鼎的宣太后羋八子,就是“娘娘”孙俪出演的《芈月传》中的芈月,在秦昭襄王60岁之前,有40年的时间秦国国政的主导权都在宣太后姐弟手里,直到宣太后即将过世秦昭襄王才正式主政,在秦昭襄王时期有一次决定大国命运的战争,即“长平之战”,对阵的双方主帅是史上第一战神的白起和被后世称为“纸上谈兵”的赵括,当时的秦国和赵国的情势类似于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局势,秦国相当于美国,是实力均衡的超级大国,赵国相当于苏联,军事实力超强的超级大国,秦赵之争的结果也如同美苏争霸,秦国耗死了综合国力不足的赵国,长平之战赵国并不是输在战场上,而是输在后勤补给上,如果当时赵国后方能帮助前线打开一条运输物资的生命线,秦赵之战的结果还很难说。

秦昭襄王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长平之战后秦国并没有接着攻打赵国,而是缓了一缓,这一缓给了赵国做好准备并联络其他5国的时间,等到秦国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时机会已经不是很好,“信陵君窃符救赵”,最终秦国失败,损失惨重,失去了短时间内统一六国的机会。

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打酱油

这两位一个在位三年,一个在位不到一年,“享国之日浅,国无事”。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

从秦惠文王之后秦国就已经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缺的是一个真正指挥完成统一的君主。于是,秦王嬴政来了,嬴政在赵国邯郸长大,即位时还只是个13岁的少年,国事由“相父”吕不韦主导。从秦昭襄王后期到嬴政21岁亲政这段时期是秦国国力恢复的时期,休养生息,修建水渠,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

嬴政21岁到29岁这段时期,秦国在做统一六国的战争准备,挑选将领,打造兵器,训练军队。

从嬴政29岁开始,耗时9年便统一了六国。

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秦国的策略是先弱后强,先近后远,避免同时开战。

灭韩国

秦始皇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韩国。因为韩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弱,但地理位置却是秦国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但是,韩国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秦军屡次进攻韩国,均被韩国击退。在用主力进攻韩国的同时,秦对韩采取扶植亲秦势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即代理郡守)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腾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史,后又派他率军进攻韩国。腾对韩国了如指掌,所以进展顺利,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获韩王安,韩国灭亡。

灭赵国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机会,又派王翦领兵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双方相持了一年。在紧要关头,秦国使出杀手锏—离间计。

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赵王轻信谣言,派赵葱和颜聚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据不让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了他,同时还杀掉了司马尚。杀死李牧,无疑为秦军亡赵扫清了道路。此后,秦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略地,痛击赵军。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军攻破邯郸,这座名城落入秦国之手。不久,出逃的赵王迁被迫献出赵国的地图降秦。赵国实际上灭亡了。但是公子嘉却带着一伙人逃到代郡(河北蔚县),自立为王。后秦军在公元前222年灭燕国之后将其俘虏。至此,秦统一了北方。

灭魏国

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迫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主动向秦献出丽邑,以求缓兵。此时,秦王嬴政正调集兵力准备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这使得魏国又维持了数年残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军主力南下攻楚之时,秦王政派出年轻将领王贲,率军围攻魏都大梁(河南开封)。魏军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由于大梁城防经过多年修建,异常坚固,秦军强攻不下。王贲想出了水攻的办法。秦军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将黄河、鸿沟的水引来,灌注到大梁。三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壁垒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国灭亡了。

灭楚国

南方大国楚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但是,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幽王的同母弟犹,即位为哀王,但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徒杀掉了。负刍成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离析。就在楚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时机地从北方伐燕前线抽调秦军,南下攻楚,连续夺得楚国10余个城池。公元前224年,秦国与楚国的决战就要开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秦军攻楚,被楚军击败。后又派大将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王翦入楚境后,并未马上发动攻势。他总结了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出,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这样,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秦军对楚地的情况基本适应,士气高昂,体力充沛。同时,被调来抗击秦军的楚国部队,斗志渐渐松懈,加上粮草不足,准备东归。楚军一撤,王翦就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出击。秦军一举打垮了楚军的主力,并长驱直入,挺入内地,杀死楚军统帅项燕。接着,秦军攻占楚都寿春(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时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刚在南方灭楚的大军,又乘胜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于是,长江流域全部并入秦的版图。

灭燕国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公元前222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灭齐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贲挥戈南下,攻打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个:齐国。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是山东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个。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赵、韩、魏、楚五国攻齐,尤其是燕将乐毅横扫齐国,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齐国一直没有复强。而且,此时的齐王建是个无能之辈。母亲健在时,他依赖母亲;母亲临终前,他还死皮赖脸地要母亲写下可以辅佐他的大臣的名字。

公元前249年(齐王建十六年),刚毅不屈的君王后逝世,后胜任宰相。秦国迅速展开收买内应的活动,向后胜馈赠大量的黄金、玉器。后胜得了秦国的好处,就派出大批宾客相继赴秦。秦国又对他们大肆贿赂,送给金钱、珍宝,让他们回齐国充当内应。这批人从秦国回来后,就积极地制造亲秦的舆论。他们说齐王建应西去朝秦,以表归顺,又说齐秦是姻亲,根本不用备战抗秦,也不要帮助三晋、燕、楚攻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贲南下伐齐,几乎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来到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投降。齐国灭亡。 至此,秦国走完了削平群雄、统一六国的最后一程。

注:灭六国的过程描述来自于百度百科。

功在千秋

秦始皇对东南、岭南、西南以及北方等边远地区的开拓,在这辽阔的疆域里,在一个国家政权的管理下,生活着各族人民,形成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大国,这不论是在中国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极为巨大而深远的意义。秦皇朝名播遐迩,以致“秦人”很早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古代印度梵文称中国为“支那”,希腊地理家托勒密的《地理书》有“秦尼”国。直到今天欧洲人仍称中国为China。这一些,都是由“秦”字读音转变而来的。

统一文字、度量衡堪称千古大手笔。文化上的统一比军事上的统一更加有意义,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土地分裂,诸侯割据的情况,但是在文化上却一直是统一状态,即使外族入侵也会被同化,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汉承秦制”,秦虽二世而亡,但“大一统”、“郡县制”、“法律”、“文字”、“货币”这些都留存了下来,可以说是2000年封建帝制的开创者,直到近代西方文明传入之前主要都是用的秦的一套体制,只是在不断循环和改进。

后记

其实秦国先后有三次机会可以统一六国,第一次是秦孝公和商鞅时期,因为秦孝公过早去世商鞅被车裂而终止,再有二十年时间,秦孝公和商鞅可以统一六国。第二次是秦昭襄王时期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卒40万(战斗中死亡十几万,实际上被坑杀的应该是二十几万),之后可以一鼓作气拿下赵国,由于秦国自己也损失很大,秦昭襄王选择了保守撤军而失去机会,此事白起非常愤怒,最终导致昭襄王命白起自杀。第三次便是秦王嬴政时期,最终秦国把握住了这次机会,一统六国。

秦国一统天下后,后世纷纷效仿,得关中者得天下,汉、魏、隋、唐、大顺(李自成政权)都是据有关中,以爭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