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扬州人不温不火的性格和虚实相生的处事风格,与运河渊源很深。 我国南方人性格温柔细软,北方人性格豁达粗犷。扬州人既不像北方一些“大男人”,也不像南方一些“小男人”,其性格南北兼容,不温不火,柔中有刚,绵里藏针,所以扬州人坐得住,喜欢读书,做文化。 中华民国时有“北南开(天津南开中学),南扬中(扬州中学)”之说。历史上扬州名人特别多,单从扬州走出去的院士就有67人。很多文人非常喜欢扬州这个地方。近年来扬州人把文化做得风生水起,人文扬州的特色愈加明显。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最近,扬州接连斩获东亚文化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两块世界级的金字招牌。 朱自清是地道的扬州人。他长着一副眉清目秀、温文尔雅的模样,读过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传世散文,无不为他那清新细腻的笔触所感染,用今天的话来说,称得上“小清新”。朱自清的性格看似不温不火,其实柔中有刚,绵里藏针。1946年7月,爱国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相继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朱自清不顾个人安危,参加闻一多先生追悼会,并发表演讲:“此诚惨绝人寰之事,手段如此卑鄙,成何世界!” 朱自清胃病非常严重,呕吐特别厉害,体重仅有38.8公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毅然决然地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让家人把“配给证”退了回去。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弥留之际,郑重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要买。独立人格、浩然正气,可见一斑。 论扬州人的性格和处事风格,不能回避所谓“扬州虚子”或“扬虚子”。有专家考证,早在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第一卷第六号曾发表了包天笑文章《吴侬琐记》,其中有“扬州俗尚繁华,人多虚伪,故有‘扬虚子’之称”。朱自清在《说扬州》中也说到:扬州人有“扬虚子”的名字;这个“虚子”有两种意思,一是大惊小怪,二是以少报多,总而言之,不离乎虚张声势的毛病。他在《我是扬州人》中明确表态:“我讨厌扬州人的小气和虚气”。他还说小是眼光如豆,虚是虚张声势。直至今天,有的外地人有时还会称“扬虚子”,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恶意和贬义,倒有一点调侃的成分。 我生长于扬州的近邻淮安,上个世纪90年代到扬州工作。起初和扬州人相处确有一点不太习惯,总觉得他们说的、想的和做的不对称,但久而久之发现扬州人很好处,也很可爱,逐渐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如果借“扬虚子”的话题继续说下去,我认为扬州人的处事风格可以概括为虚实相生,实多虚少,直白一点说,就是会说话、会做事,用扬州人的话叫做“板扎”。扬州人会论理讲理,处事时喜欢先讲一通道理,“把丑话说在前头”、“亲兄弟明算账”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理讲多了,账算多了,未免会有“会打小算盘”之嫌,其实这也是文明的一种表现,因为它可以避免日后许多误会甚至冲突。 扬州男人会处事会做事,“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动不动请几个要好的朋友或同事在家聚聚,亲自下厨房做几个拿手好菜,什么烫干丝分红烫、白烫,煮干丝分小煮、大煮,边吃边聊,无拘无束,还少花了许多“冤枉钱”。对客人讲究一点的,则用“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早上到百年老店富春、冶春茶社吃早点,晚上到“澡堂”泡澡、捶背、修脚等,一套程序走下来,让你真正明白什么叫享受生活,主客之间的感情自然加深了。 扬州人不温不火的性格和虚实相生的处事风格,与运河渊源很深。2500多年前的古邗沟是我国史籍中最早明确记载的运河,邗城下便是邗沟,扬州是我国唯一与运河同龄的城市,河、城、人早就融为一体,对扬州人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运河。扬州人是喝运河水长大的,也是运河水泡大的。水包容万物、造就万物。运河水的包容性和灵性,孕育滋润了扬州人。扬州人的性格和处事风格,其实就是运河水的性格和风格。 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写道:“我就生在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四岁的时候(1901年)先父又到邵伯镇(今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在邵伯住了差不多两年,是住在万寿宫里。万寿宫的院子很大,很静;门口就是运河。河坎很高,我常向河里扔瓦片玩儿。邵伯有个铁牛湾,那儿有一条铁牛镇压着。父亲的当差常抱我去看它,骑它,抚摩它。”后来朱自清随父母定居扬州城,直到1916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后来又曾在扬州中学工作一年。朱自清在扬州运河边上先后生活了十七年,难怪对运河有特殊的情结,其性格有鲜明的运河烙印。 扬州地理上处在长江和运河交汇处、淮河尾闾,气候属于南北过渡地带,连接南北,承东接西,货畅其流、人尽其才,使得扬州杂揉了许多外地乃至外国文化元素,更具包容开放。“和气生财”,精明的扬州人深谙其道,自然性格变得不温不火,处事风格虚实相生,不排外、不欺生。正因为扬州人凭借运河天然优势,敞开胸怀“拥抱”天下英才,才得以成为全国漕运、盐运中心,催生了汉、隋唐、明清三度繁荣。 (作者为大运河研究院扬州分院副院长、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