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繁荣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上,更体现在军队的装备上,尤其是攻城装备,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提高了作战的有效性。这些装备简直相当于冷兵器时代的导弹。 轒輼车 这是一种用来攻城的大型木制战车。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应用于战场。李靖记载的轒輼车,形状像一个活动房子,有屋顶,生牛皮围在四周,用来抵挡对方石矢的打击。车的下面是空的,可容纳十几个人,士兵藏在车中推着前进。这种车一般情况下是用来运土,以填平敌人的壕沟。 飞云梯 影视剧中经常有这样的片段:攻城时,城外的部队架起长长的梯子,让士兵爬梯攻城。城墙上守城的士兵拼尽全力想推倒梯子。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古人真正用于战场的云梯比我们常见的梯子要复杂的多。 古代的云梯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装在车上,车有一定的坡度,底盘很稳,梯子也够宽够厚,梯子的顶部有钩子,搭到城墙上后勾住城墙,因此,守城的将士不会轻易推倒云梯。 唐朝对云梯进行了大幅度改进:首先是对主梯进行固定。主梯的底架做成一个六轮车,主梯固定在底盘上,起到了简化架梯程序、缩短架梯时间的作用。 其次是增加一个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上一对辘轳。登城时,云梯可以自由地上下移动,既节省了人力,又增加了器具的灵活性。 攻城时,只要把车停靠在城下,在主梯上架梯,就可以顺着梯子登城了。这种改进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又减少了云梯被敌人过早破坏的几率。 此外,副梯也有多种形式,如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等。副梯的多样性,使登城更简便,更迅速。 抛车 古人杠杆和利用抛物线原理,制造出用于攻城的抛车。车有四个轮子,中间一根独木,木头一头有窠臼用来盛石。攻城时,人用力压木头的另一头,石头就会抛出去,且攻击力非常强。《后汉书》记载,曹操在攻打袁绍时曾用了这种车。 两唐书都记载了唐朝对高句丽的战斗中使用抛车。《旧唐书》记载,“高丽闻我有抛车,飞三百斤石于一里之外,甚惧之,乃于城上积木为战楼以拒飞石。绩列车发石以击其城,所遇尽溃。”《新唐书》记载,“勣列抛车,飞大石过三百步,所当辄溃。” 车弩 弩是箭的一种,对射手的要求比射箭要求低,杀伤力比箭更大。车弩是把弩放在战车上,多箭齐发。 李靖在《卫公兵法》中说,“其牙一发,诸箭齐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摧陨,楼橹亦颠坠。谓之车弩。” 据推测,强弩的射程可达600米,特大型车弩的射程可达千米。有人据此做了一个理论上的假设:一个强弩可以射穿3-5个铁骑,一轮齐射几万只,估计能杀伤10万人,一分钟一轮,10分钟就能消灭100万军队。这个假设虽然带有玩笑意味,但车弩的杀伤力也可以窥一斑。 巢车 这是一种瞭望车,用来观察敌情,大概是古人从鸟巢得到的启发。巢车底部有轮子,车上竖起两根长柱,柱子顶端是一个滑车,一个小板屋能顺着滑车上下移动。板屋用生牛皮蒙住,四周留有12个瞭望孔,用来观察敌情。 板屋最多能容纳两个人。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楚共王就曾经亲自登上巢车,观察敌情。公元23年昆阳之战,王莽就造了高达10丈的大型巢车。 木幔 《通典·兵十三》:“以板为幔,立桔槔於四轮车上,悬幔逼城堞间,使趫捷者蚁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谓之木幔。” 木幔从盾的保护性原理出发,是一种装有木板作掩护的攻城车,用来对付守城士兵的箭、石等投掷物。木幔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经过长时间的运用,幔的用料从草、布,变成木、皮,从最初的悬挂在城墙外,变成可推动的车,攻城的战斗力越来越强,自己的损耗越来越低。 撞车 影视剧中常有这样的画面:众多士兵抬着一根大木头撞城门。实际战斗中,有一种比这种方法更先进的装备:撞车。撞车是专门攻打城门或城墙的一种战车,把一根巨大的木头装在车上,靠冲撞的力量破坏城池。木头的首部是尖的,用铁皮包裹,以增加冲撞的力度。《旧唐书》记载,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中,李绩使用了撞车。“推撞车撞其楼阁,无不倾倒。” 李靖在他的《卫公兵法》中,还记载了其他的攻城器具,如火箭,火杏,尖头木驴等。唐军在各位战争中都带着很多工匠,大概就是根据地势制造攻城器具。正是有了这些先进的装备,唐朝没有修长城也抵抗住了游牧民族。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