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关于“张姓”起源的最荒唐说法:两千多年前,华北有一个巨人族

东方头条 2019-11-19 18:25:00 文化

我们知道,张姓是中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姓氏之一。在2018年的统计中,张姓以9540万人口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王姓、李姓)。

张姓人口为什么会这么多呢?这个问题与张姓的起源和开枝散叶的历史有很大关系。不过,最近一些历史文章却写到一段很荒谬的春秋历史,这段内容与张姓起源直接相关。

春秋时期,华北地区存在一个巨人族?

这个荒诞故事,我们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案例样板,它们极大歪曲了真实历史。这个荒诞故事就是——《春秋时期华北有一个巨人族——长狄》,也有的文章写作《长狄:先秦时期的巨人国》、《身高巨大的游牧民族——长狄》等等诸如此类。

笔者从前曾经论述过,春秋时代的长狄是“张姓”的一个重要源流,是上古“长国”在西周后期戎狄化的产物。在战国以前,作为姓氏的“张”写作“长”,两字相通,所以长国及长狄的“长”,实际上都是氏名“张”。

可见,长狄作为正经的中原张姓人,既不可能是巨人族,也不可能是游牧民族。但是,“长狄是巨人族”这个说法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这段谣传甚至源于春秋时期。

谬论的源头——《左传》

“长狄是巨人族”这个谬论,最早似乎是《左传》开头的。

《左传》曰:鄋瞒侵齐。遂伐我……冬十月甲午,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侨如,鄋瞒国之君,盖长三丈。获侨如,不书,贱夷狄也。……。

《左传》是记载长狄的最初史料,十分珍贵。书中出现了长狄的侨如、简如、荣如、焚如、缘斯共五名首领,各诸侯与长狄的战争持续近百年。但是,《左传》却也出现了“侨如,鄋瞒国之君,盖长三丈”的荒诞字眼,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但后世因此将长狄和巨人划上了等号。

后续史书的解释,就更不堪入目了。

《谷梁传》曰:“叔孙得臣,最善射也,射其目,身横九亩,断其首而载之,眉见于轼。”意思是,被射者身子倒下压着九亩地,脑袋装满一辆车。

《国语.鲁语》云:“吴伐越,隳会稽,获骨节专车……仲尼曰:‘昔禹致群臣於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防风氏何守?’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隅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於周为长狄氏,今曰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

《国语》引用孔子的话,把北方的长狄说成南方防风氏的后裔,并正式定性为“巨人族”。其实,孔子是否说过这些话,非常值得怀疑。

但《左传》和《国语》毕竟都是严肃史书,后世很多历史学家们不敢进行质疑,对这些常识和逻辑的毛病熟视无睹,甚至现代一些严肃论文都在生硬考证“中国古代是否有巨人族”,没有一点点怀疑古书的科学精神。

长狄的“长”应该怎么解释?是高大,还是氏族名?

这里存在的最大争议,就是长狄的“长”应该解释为“高大长”,还是解释为氏族名字。

我们通过统计方法,仔细对比夏商周时期戎、狄、蛮、夷以及方国的名称,其实很容易得出结论——从夏朝到战国时期,几乎全部戎、狄、蛮、夷和方国的名称,都是氏族名或地名作为前缀。

例如九夷里的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殷商时代的方国虎方、林方、巴方、鬼方、井方、马方等等,还有西周时期的申戎、燕京戎、无余之戎、翳徒之戎、太原之戎、淮夷、徐夷,春秋时期的郦戎、芮戎、条戎、伊洛之戎等等。

一般来说,前缀作为地名或氏族名,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地名变为氏族称号,或者氏族名称变为地名。随着西周封建制度的确立,氏族名称往往也等同于诸侯的国名。这些前缀地名、族名、氏名、国名等等,很多在最后都会发展为今天的姓氏。

例如九夷中的黄夷,就是淮河一代黄国的前身,为今天黄姓的始祖。还例如芮戎,实际为周天子同姓的芮国,但被秦国和晋国贬低为戎狄,成为了芮戎。

同理,春秋时代的赤狄、白狄、长狄也应该如此,分别为赤、白、长为名的三个氏族,或者是诸侯小国。但是,有的历史文章声称白狄、赤狄、长狄是春秋时代中国土地上的白种人、红种人和巨人,最后得出了很多荒谬的言论。

一些所谓的“历史之谜”,其实多是牵强附会的产物。这些谜团真相往往很简单,并不需要掺入什么奇谈怪论。

赤狄、白狄、长狄的本源,最大的可能就是来自郝(赤)姓、白姓、张(长)姓三个氏族。答案非常粗浅,但比什么欧罗巴人、印第安人和巨人的解释要靠谱得多。(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