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别样的红楼梦

东方头条 2019-10-29 16:54:50 文化

#闲话红楼之红楼雅室#

这几日 ,重新看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内心深处又掀起深埋在内心的红楼情结。唯美的画面,低沉讲故事人的旁白,宝玉、黛玉演员的满脸稚气,每一集的故事情结似乎都在我的意料之中,仿佛我只是通过画面重新又一次走进红楼,走进这部我翻阅过无数次,看过无数次87版经典的电视剧。

人是否总是免不了回忆,我也是。从少不更事的少年到叛逆期的青年再到现在的已过而立之年,红楼就像一个如影相随的朋友一样伴随着我,很多经历的岁月或多或少都会与它有关。往事就像红楼名著的魅力一样,淡淡的散发着它的芬香,感受着它独特的味道,让我透过红楼重新忆起在过往的岁月清澈、单纯的我们。

最早的红楼记忆缘于小学,就是从那时红楼深深的扎根于我的心中。带我走进红楼世界的是我的小学同学,琴。她喜欢写诗喜欢红楼。四年级时我还没有红楼这本书,是她借给我的,我把喜欢的诗词用手抄的方式把它们记在一本自制的《红楼诗词本》里,里面除了摘抄的文字外,还会配上自己DIY的图片和买的红楼贴纸。

时至今日,我还记得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琴随意演绎的黛玉葬花那一段。琴把带到学校大扫除的扫把放在肩上,扫把上挂着小书包,手里不知道在哪里捡来的一朵枯萎的花,聆诵到“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时的我,多少有点仰视她的,无形中她是我红楼的启蒙老师。

五年级的时候,忘记了是谁提议,我们要在下课后演红楼梦结果一致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赞成。女主角黛玉我们自然是选不上的,我则扮了宝琴,琴扮演秋铜。那个年纪的我们能读懂也许只是表面上的一些文字吧,诸如诗词的华藻风韵、林妹妹的才华出众与郁郁寡欢,宝玉的怪诞行为与对女儿的尊重。

还有最深的红楼记忆,不得不提87版红楼梦电视剧,电视剧版的红楼梦给那个阶段的我们更好的启发了对红楼的热爱与解释。那个版本在人物的塑造与传神上来说,真是太经典了。陈晓旭演的黛玉,邓婕演的王熙凤、欧阳奋强演的宝玉,还有让人忍俊不禁的刘姥姥与原著红楼梦的角色匹配的太好了。

还有一个深深的记忆,自从看过电视红楼后,我才知道我家和红楼的建筑风格竟然有那么相似。我家是那种外层看到的是青砖黛瓦,内层及各房间之间的分隔是用本质结构来做,利用雕空玲珑的木板做各种花罩、槅扇来分隔。家中楹联点缀,古雅风韵。爸爸说这些是四代爷爷传下来的,估算是出明清时代的建筑格局和文化底蕴。每每放假,当我手捧红楼,摸着那些精美雕刻的木板时,我就有种与红楼人物沟通交流之感。

后来,对于红楼梦的记忆淡了,就属于自己默默的爱着红楼,发了疯的收集一切关于红楼梦的东西。那个时期读书时期的我多少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那时陪伴我的是陈晓旭14岁写的诗《柳絮》“我是一朵柳絮, 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 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 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 我是一朵柳絮, 生来无忧又无虑,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 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 在我心目中,她就是林黛玉,林黛玉就是她。

18岁后离开了老家读了大学,毕业后又来到深圳工作。好像再也没有去收集过什么红楼梦的物件了。

时光飞逝,当昨天又重新看到新版红楼时,感觉真是物是人非。我的老家神似红楼的房子也拆了,在那度过的无忧无虑的岁月也不可能再回来了。我少年时候收集的那些红楼书,自制的红楼诗词本也都不见了。红楼是用一种怎样穿透生命的力量,把我拉回少年,童年。

那个时侯不就是现在新拍红楼主角的年龄,青涩而又单纯。每个不同的阶段去品味不同的红楼。这真的是曹军芹大师的一个红楼梦,用红楼之梦的说法来描写一个故事。任世人猜测。这本书是瑰宝,值得后人世世代代传诵,也许拥有红楼情结的人有千千万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伟大的雪芹大师用十全心血诠释了一个想活在梦中的人,一个洞悉社会,冷眼看世人,一个怀着惊天纬地却被黑暗现实所埋没的人,他只能在回忆中,在笔尖获得一种慰籍。我也后悔,在过往的岁月没有留下一张关于我老家的照片,一张关于红楼梦像征意义的照片。要翻拍经典的名著本身就是一种难度,更何况是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红楼。但我觉得李少红版的红楼也是有他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作品是需要我们去慢慢品的,因为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红楼梦,伴随着岁月的沉淀会品出不一样的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