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它只是普通的一只昆虫,为何在诗词里竟然成为诗人的寄托?

东方头条 2019-10-29 16:02:28 文化

今天打开《唐诗鉴赏辞典》,第一首便是隋末唐初的虞世南的《蝉》。历代咏“梅兰竹菊”,咏山咏水咏柳的诗词很多,可是咏蝉的诗词并不多见。但在唐诗里,却有让人赞叹乐道的“咏蝉三绝”。

蝉,雅名蜩,俗称“知了”,在夏、秋季鸣叫,声音响亮,吸树汁为食。它本是一种昆虫,但由于它常居高枝,古人误以为是靠餐风饮露为生;又因它体态娇美,声音连续悠扬,于是人们发挥想象,赋予了它优良的品质。诗人常把它作为高洁的象征,并往往托物言志,寄寓自己高洁的情怀。

小时候,家住农村,十分喜欢捕蝉。一到夏天,那也正是暑假的时候,屋后面有一片树林,最喜欢中午的时候拿着竹竿,和好面筋,不顾酷暑去树林里面捕蝉。听着蝉鸣,抬头向树上望去,不久便能找到蝉的藏身之所,这时候,把和好的面筋放到竹竿的尖尖上,慢慢举起竹竿,小心翼翼得靠近蝉,然后迅速朝蝉翅粘去,蝉就逃不脱了。

那时候小学课本里一首诗写的好: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其实那时候的乐趣,全在这一首诗里面了。所以,诗来源于生活,更是娱乐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借这个机会,重温儿时乐趣,体味唐代的“咏蝉三绝”吧。唐代诗人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最为著名,被誉为“咏蝉三绝”。

首先来读这首虞世南的《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隋朝旧臣虞世南,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深得器重。于是,他笔下的鸣蝉就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垂緌,就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会伸出一根触须,形状正如这下垂的冠缨。而古代“冠缨”则是官宦人家的象征,所以这句“垂緌饮清露”正式比兴自己,居高位,志高洁。

“流响出疏桐”这句话也是要细细品读,“流响”其实就是蝉鸣不已,“疏桐”就是树枝之高。其实有了这一句,后面的三四句,才站得住脚了。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蝉之最可贵的品质,比兴到人身上,就是立身品质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过“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正是有品行,有才德的人的自信之处。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天资聪明,七岁能写诗,被誉为神童。唐高宗凤仪三年(678年),他在侍御史任上,多次上书论事,因而触怒了武则天,被诬下狱。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蝉抒怀之作。

首联写狱中听到蝉鸣而勾起深沉的客地乡思。“西陆”指秋天,点明季节;“南冠”,典出《左传•成公九年》,指代囚徒,点明诗人此时的身份和处境。恰在这满目凄凉的深秋季节,在这失去自由的狱中,凄切不绝的蝉声怎不牵动蒙冤者的沉沉怅怀?

颔联续写闻蝉见蝉的感受。“玄鬓”即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把鬓发梳得像蝉翼。“玄鬓影”,在这里指的就是蝉。“白头吟”, 这里语意双关,一是指汉代卓文君的弃妇诗。葛洪《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要娶茂陵女,卓文君有感而作。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象征诗人自己被君主所弃。二是指自己已垂垂老矣,哪能禁得起黑色的蝉对着白头的自己哀吟呢?

颈联由对蝉的埋怨转写对蝉的同情哀怜,同情它在露重风多的险恶环境里有翅难展,有声不扬的遭际。而实际上,写蝉怜蝉就是喻己哀己:言路阻塞,有志难酬;身陷囹圄,有冤难申;自己的不幸与蝉的遭际竟何其相似!

尾联又把咏蝉和抒怀交融在一起,传达出两者共同的苦闷,抒发心怀高洁而不被人相信,满腹心事却无处表白的怅恨之情;同时表现出诗人不亢不卑的性格,表达了对黑暗世道的控诉和不满。用典贴切,双关自然,对仗工稳,风骨凝练,亦属上乘之作。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落寞凄凉。他七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极为艰难。二十五岁中进士,走上仕途。但此后由于李牛党争的原因,被人排挤,四十六岁便郁郁而死。他的作品,大多抒发仕途潦倒的苦闷和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他的这首《咏蝉》就表达了这种怨愤。

首联借蝉写自己的怀才不遇。蝉居高却难饱,得到的是不公平的待遇;声音传得很远却无人欣赏,也是徒劳。这居高和声远,说明自己具有拔俗的品行和高超的才能,理应得到重视和重用,以施展才华,干出一番事业。但“难饱”何以高飞,只是徒存壮怀。诗一开篇就表露出对现实的极大不满。这正和虞世南的境遇形成对比。

颔联紧接“徒劳”进行具体描述。尽管蝉悲痛欲绝地呐喊,但看似青翠的树木却无动于衷,并不理会,比喻自己不能被人理解,知音难觅。

颈联则由蝉转向自己,用两个典故直接表达内心的忧伤。一典出于《战国策•齐策》桃梗和偶人的对话,桃梗说土偶(泥人)原是西岸之土,淄水至,就会溃散。土偶则对桃梗说,我确是西岸之土,即使溃散,仍然在西岸;而你,是东国桃梗,如果削为木偶,淄水至,则漂流不知所至。用这个典故,意在比喻自己的官宦生活像桃梗一样,无法摆脱飘零之苦。一典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念。

尾联,感谢蝉对自己的启发和警示:情志高远的人在污浊的社会是难以生存的,同时也表白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心志。

其实不管自己境遇如何,都可以在“蝉”这种生性高洁、栖高饮露的品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人的一生,可能回想虞世南那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也可能如同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或许也会怀才不遇如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境遇改变不了,但不要做咸鱼,要像蝉一样,长鸣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