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炜(1430-1484年),字文曜,号耻庵,闽县(今闽侯县)青口镇大义村人。明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历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江西、浙江布政使,以敢言直谏著闻。 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隆庆二年(1568年)这147年间,大义荣绣陈氏一门先后涌现出九位进士,依次为陈筠轩长子陈叔刚(陈叔刚为侍读,虽未至四品,但也荣受金带)、三子陈叔绍;叔刚长子陈炜、侄子陈烓;叔刚之孙陈墀,陈烓之子陈达、陈暹;陈墀之子陈全之、陈严之;均官居四品以上,身着紫袍,腰束金带,世称“荣绣陈氏九条金带”,有“四世九登黄甲,一门八授豸冠”之美誉。 在这“九条金带”中,最出名的便是——陈炜。他一生行志高卓,风格峻整,敏达于政,执法不苟,素著声名,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廉吏。其名入《福州府志•名臣传》《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著有《耻庵集》十卷。 嫉恶如仇直言善谏 陈炜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时,锦衣卫一指挥使名叫门达,为人飞扬跋扈,因“夺门”的功劳受到提拔后,依仗着明英宗的宠信,违法乱纪,欺压百姓,大起冤狱,屡次陷害异己官员,在朝官员畏于其权势均不敢干预过问,以免引火上身。唯独陈炜不畏权势,认真核查,据实上报,分条陈述门达作奸犯科,以权谋私,迫害异己的种种罪行,请求皇帝下旨对其予以严惩。刚即位的明宪宗收到陈炜对门达的弹劾后,十分震怒,当即下旨,将门达流放到荒蛮的广西,朝廷上下无不称快。 此外,南京给事中王徽,因议论大学士刘吉党派请求重立废后一事,惹怒皇帝,被贬至远州。满朝文武大臣对此噤若寒蝉,无人敢上奏章予以营救,唯独陈炜无所畏惧,敢言直谏,人送外号“敢言”。 心系百姓勤政为民 天顺癸未年(1463年),陈炜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期间,巡按南京周边郡县。当时苏、松、常、镇这四个郡县连年受灾歉收,灾情严重。他立即开仓发放千万石粮食,赈济灾民,并组织灾民们开展生产自救,由此救活了灾民数以万计,百姓都对他感恩戴德。当时漕运为了建造运粮漕渠和船只,都是先以士兵的月薪粮饷低价押于富贵人家,充作造船费用,时间久了月粮亏空,士兵家中都无粮可吃。陈炜知道查实后,按粮食抵押时间计算成本利息,全部发还给士兵,给予嘉奖。 惩黑除恶整顿吏治 贪官污吏,自古以来就是社会顽疾。当时江西地区吏治腐败,满目疮痍,许多官员昏庸无能,非胆识兼具的人不敢来此任职。成化庚寅年(1470年),陈炜临危受命,任职江西按察使,他洁身自好,严查案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抚州强盗王子九,阴谋溺死福建商人林春妻子等人,夺取钱财货物;临川人严宽,诬陷丰城工匠敖渊为盗贼,把他打死并夺走他的资产。这二起案件均因官匪勾结,久拖不决,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陈炜上任后,不惧权威,整顿吏治,惩黑除恶,依法裁决,为民申冤。 家学传承惠及后世 陈炜能成为一代“敢言直谏、疾恶如仇”的廉吏,离不开其浓厚的家庭教育氛围。其父陈叔刚精通《春秋》,旁及图史、百氏、阴阳地理之学,性情温雅忠厚。陈炜在其父的影响下自幼好学,曾与其叔父陈叔绍在万卷楼攻读古文。为了让自己更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自毁楼梯,饭菜通过绳索吊到楼上,学成前誓不下楼,坚持了三年之久。他的勤奋,使其继承了父亲的博学,甚至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除家学渊博外,荣绣陈氏还以孝义治其家,成为当世典范。陈叔绍在母亲林孺人患疾时,每天向上苍祷告,恨不能以自身代母受病痛之苦,甚至亲尝母粪便,以辨别母亲病症轻重;其兄陈叔刚患狂疾时,喜怒无常,连婢仆都不敢近身,而陈叔绍还是小心伺候,须臾不离左右,直至叔刚病逝。陈叔绍历官至湖广按察副使,但“卒之日囊无余资”,连身后事都是同僚接济才得以落叶归根,其一片赤子之心,天地可鉴。 在陈氏先祖、父兄的感召下,陈氏子弟也多德行显著。陈氏祠堂曾保存一幅楠木赤金对联,曰“养母弃官当道上章称孝子,勤王奏绩大廷下诏许能臣”,上联讲的是陈烓次子陈进的故事。陈进曾任湖广荆门同知,也颇有才干,为民所称道,后被提拔为河南都司经历,但他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兄陈达、弟陈暹都在外为官,于是自觉弃官侍奉母亲,承欢膝下。 1992年,荣绣陈氏祠堂被列为闽侯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九条金带”的故事被搬上福州方言电视节目“讲有味”,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同时也以漫画墙的形式出现在闽侯县法治廉政文化公园内,供广大干部群众参观学习。 大义村为传承先人勤廉忠孝的优良传统,利用大义小学的操场护坡,将“九条金带”的九位先人的生平、典故镌刻在大理石上,形成一条长50米、宽2.5米文化画廊,让学生深入、直观地学习家乡先人勤奋好学、忠孝廉洁的精神,接受优秀乡土文化的熏陶,让青年一辈传承和弘扬孝廉文化。 来源:首邑清风 校对:倪心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