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幽云十六州对于北宋皇帝来说是心中永远的痛,而这也就不得不提到李从珂在成为皇帝之后,对于那些有功之臣也是不断加害。最后导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公然反叛,但是奈何实力存在悬殊也就不得不像北方的辽朝借兵,但是条件也比较苛刻,那就是必须要交幽云地区全部割让给辽国。要知道从北京到山西大同这片土地,是联系着华北平原与蒙古草原和东北平原的重要战略要道,如果丢失了也就让北方门户洞开在战略的防守上也显得极为被动,而北宋之所以快速灭亡原因就在于此。 在公元959年在周世宗柴荣征服了南方最为强大的南唐之后,此时国力强盛立刻就将兵锋转向了北方的辽国,目的就在于重新夺回被占领的幽云十六州,可是就在军队准备攻战幽州的时候柴荣突然一病不起,作为全军主帅也只有班师回朝,不久之后这颗或许在历史上会留下浓墨重彩的皇帝就宣告离开人世。而作为他身边的大将赵匡胤也在众将领的拥戴下宣告成为大宋皇帝,在这里也不妨设想如果周世忠柴荣没有因病去世,那么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能否得偿如愿收复幽云十六州。 虽然战争存在着很多偶然因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双方的整体实力,以及统帅的临场指挥能力。在这里首先就要讲到周世忠柴荣虽然是太祖的养子,但是从小就经历了人间苦楚很早就开始跑江湖做些小生意,对于老百姓的苦是非常清楚,大家也都希望世间能够太平华夏能够重新统一。所以在成为皇帝之后首先就开始兴起了灭佛运动,同时对于各项措施也开始逐项开展,至于效果还是蛮不错首先在财政上就带来了大量盈余。其次在军事上也进行了改革,由于财力丰富也打造了一只让敌人闻之丧胆的无敌禁军,当然这并不是吹的而在《资治通鉴》当中也有记载“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法四方,所向皆捷。”在这里就有必要提到周世宗有别于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并不喜欢坐在军中大帐讨论战争得失,而是倾向于身先士卒与将士同甘共苦。在讨伐南唐寿州竟然与将士一起冒险,而此时身边的众将士就劝诫到还是退居二线,没有想到他却说到“如果作为天子能够被敌人一箭而射死,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所谓的天子”,这是何等的霸气!后来就连赵匡胤都会说道:“如果周世宗还在世,想必就连给我100个胆子都不会改黄袍加身,只愿意做柴荣身边一大将尔。” 反观他的对手此时正是历史上有名辽朝有名的昏君耶律璟,此人的爱好并不在于处理国政。而是喜欢喝酒并且酒量还不是很好,一喝就醉醉了就喜欢打人,所以很多大臣都不希望看到喝醉了的皇帝,因为在此时性命能否得到保证还真的说不清楚。当然喝醉了耍些酒疯或许还能够得到理解,但是对于“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理解并不是很深刻,平时围绕在他身边的大多数都是势利小人。《辽史·穆宗纪》:“荒耽于酒,畋猎无厌。赏罚无章,朝政不视,而嗜杀不已。”看得出来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让所有朝臣都大感失望,或许换个老板也是人心所向。然而对于朝廷中的汉族大臣而言,此时就心系南方,很多人都开始与南方的郭威也有书信往来。而此时的后周也是刚创立立国未稳,虽有心杀贼而无力回天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在身后也有诸多实力强劲的诸侯在磨刀霍霍。 后周太祖郭威在位只有三年时间,与耶律璟几乎是同时继位,在柴荣成为皇帝之后也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国力蒸蒸日上。相反北边看似强大的辽朝,在耶律璟的神操作下可谓是人心惶惶,天下人已经不直他久也。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说道:“周世宗时,正是契丹中衰之会,辽惟穆宗最昏乱。”由此可见如果在这个时候进行北伐胜算还是比较大的,毕竟周世宗是自安史之乱以来中原最为强悍的明君,反观此时的辽朝人心惶惶在昏君的操作下似乎也有亡国的迹象。 或许有些人会说到契丹拥有无比强大的骑兵,这对于中原军队来说完全就是降为打击。在这里首先要承认契丹人在战场上确实勇猛强悍,然而根据史料记载被中原军队按在地上摩擦的几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以李嗣源为举例,在公元917年8月,仅仅只是率领了3000骑兵的后唐明宗与上万名其他骑兵相遇,战争的结果也就是全歼契丹军队。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五代时期还有很多,担任柴荣的军事实力也不比李存勖或者李嗣源差,尤其是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无论从军队凝聚力还是实际作战能力与契丹军队相比都要占上风。 在后周军队进行北伐的时候,幽州地区契丹守将犹如惊弓之鸟“蕃人在幽州者,连宵遁去”也就是说听到后周军队正在逼近幽州,居然连夜跑出城去而这样的军队还能够担当大任吗?此时丧失战斗力的极端军队,又如何能够抵挡士气高昂的周军,就连幽州城中契丹守将此时也在不断的叹息“计不知所出,为之奈何”早就没有抵抗的勇气。在这里还需要提到醉鬼皇帝耶律璟,当听到柴荣亲率大军北伐的时候,当场就吓得不知所措而此时大辽的朝堂上也是乱作一团。 然而让人感到可惜的就是,有时候黄天确实会负有心人!在到达幽州瓦桥关的时候胜利即将在眼前,然而却一病不起一代伟大的皇帝就如流星一般划过一片天际。虽然传为给自己的儿子但是赵匡胤却来了个黄袍加身,虽然显得有些“身不由己”,但这种做法也似乎对不起曾经的老上司。在此之后幽云十六州,就称为北宋朝廷心中永远的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