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其实应该叫做“康雍乾盛世”,这是因为雍正在位时,为大清江山的富裕、繁荣和巩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而到了他的儿子乾隆时期,大清已经盛极必衰,开始走下坡路了。 人们习惯讲“康乾盛世”而不讲“康雍乾盛世,可能跟雍正、乾隆在位期时间长短有关系。乾隆在位六十年、雍正在位十三年。很多人对雍正的认识都只停留在九子夺嫡、以及发动文字狱的事情。但是没多少人知道他的励精图治、全力打造了乾时期盛世的基础。实际上,没有雍正就没有乾隆时期的盛世。 乾隆是清朝比较高调的一个皇帝,不但是清朝历史上“文治武功”最多的皇帝,而且多次南下寻访,赚足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眼球。相比之下,雍正帝就低调多了,没有他儿子乾隆那么多讲得出的“花样”。尽管如此,乾隆是远远比不上他的老爸雍正的,大家看看以下三点就知道了。 雍正皇帝 一,勤政程度 清朝诸多皇帝中,雍正皇帝是最勤奋、最忙的一位,甚至他的短命都部分因为他过劳而早衰。如果认真计算,雍正在位时间总共十二年零八个月。在这个十二年零八个月里,他几乎每天都是工作到深夜。对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全部一清二楚。很多人说雍正残暴,实施暴政,但其实他的暴政针对的基本都是坏人。他在位期间,从朝廷到民间,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危机感。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雍正具有良如火炬的目光,将整个国家治理得妥妥帖帖,有条不紊。 再看看乾隆,他也很忙。不过他的忙主要忙在其他几个方面: 1,乾隆皇帝喜欢盖章。他有一千多个章,常用的有500多个,比现在女生用的化妆品要多得多。“爱新觉罗·牛皮癣”的称号盖在无数地方。 2,乾隆皇帝喜欢题字。他题得有些疯狂,他一说搞收藏,天下名家纷纷而逃。因为他喜欢在各位名家的真迹上题上自己的想法,本来几十字的字帖硬生生成了几千字。 3.,乾隆帝爱画画。他对自己没有一点点b数,自诩画的栩栩如生,还很自豪的去叫别人画画。其实,他自己画得怎样,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4. 乾隆皇帝爱写诗。他一生写了41863首诗,比较一下,《全唐诗》2200多个诗人才写了48000多首,也就是说乾隆皇帝一个人写了一本《全唐诗》。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乾隆如此“不务正业”,哪有那么多精力和功夫去治理国家呢?! 乾隆皇帝 二,吏治治理 雍正应该是清朝最嫉贪如仇的皇帝了,当时偏远地区连年天灾,难民无数。朝廷发下赈灾粮,有的贪官从中中饱私囊。雍正知道后,放出了“赈灾施粥时的粥,要是插下筷子,筷子站不稳,筹办施粥的官员马上就要人头落地”的谕旨,严惩贪官。而且雍正还建立了养廉银机制,贪官被查到后,贪官本人要问斩、他的亲戚朋友全部都要被连坐,罚没财产。而清廉的官就会被得到奖励,奖励是清官自己俸禄的一百多倍! 雍正处理勤勉,用人也是挺特别的。据说当年有一个“挣臣”叫孙嘉淦,性格刚直不阿,多次对皇帝直言进谏。有一次孙嘉淦直接进谏叫雍正“亲骨肉”,也就是对兄弟们好点。这可是雍正的禁忌!根据记载,雍正的第三子弘时是因为说了雍正残害兄弟才被贬为庶人的。孙嘉淦竟然敢对这个事情再次提起。但是雍正并没有因此惩罚孙嘉淦,后来还因他敢于直言让他管银库去了。除此之外,雍正还任用田文镜等等治国人才。 反观乾隆,乾隆很大原因是在在吏治方面“毁掉”了一个盛世。乾隆既是“康乾盛世”盛世的推动者,又亲自将这个盛世推至一个无法挽回的境地。1799年2月乾隆皇帝驾崩时,享年89岁。他留给自己的继任者嘉庆皇帝的是一个无官不贪的国家。一方面,朝中有一个人人皆知的最大贪官和珅,地方上也有大大小小的“和珅”。和珅这个人特别会讨好乾隆,充分满足乾隆好大喜功、喜欢排场的心理,又通过各种手段替乾隆找台阶,照顾到他的面子。乾隆甚至到死还嘱咐儿子嘉庆不要动和珅。 养贪为患的乾隆到死都不会懂,贪官污吏会带给清朝江山怎么样危害和祸害! 和珅 三、增收理财 雍正最大贡献就是稳定了清政府财政收入," 丈地计赋, 丁随田定", 即实行了" 摊丁入亩" ,用赋役合一的办法来稳定财政收入的役法改革,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的负担,减轻贫民疾苦, 稳定社会秩序。 雍正在官员肆意横征中饱的“火耗”(碎银加火铸成银锭时的折耗,亦称耗羡)中,实行“火耗归公”,推行“养廉银制度”,以火耗补完亏空的钱粮,火耗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公用,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养廉。他在此基础上,对政策的推行绵密有致,终于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雍正在位期间仅仅十三年,却为儿子乾隆创下了享用不尽的财富。 而乾隆在理财方面依靠和珅,搞了一项所谓的“发明”:“议罪银”的制度化。 罚俸古已有之,扣除官员几个月至几年的“工资”是惩罚轻微过错的常用手段。随着乾隆施政愈发严苛,皇帝觉得罚俸数额太少,不足以警戒众人,又加罚动辄上万,改称“议罪银”。从重大错误到写错几个字的小错,都可以罚。如此一来,皇帝小金库很快就不声不响地充实起来,而更多的官员感激这个制度,比如前内务府总管西宁因为替皇帝做生意时“商人拖欠甚多”,皇帝一怒之下要砍他的头,还是和珅帮忙,对皇帝说以人头卖不了钱的道理,让西宁交八万两罚款了事,这八万两定得很准确,正好把西宁的家产刮得精光。 乾隆与和珅 在和珅的操作下,议罪银制度为晚年乾隆皇帝的钱包注入了大量现金。按乾隆的说法,议罪银制度看起来既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又宽绰了自己的手头,还警戒了不法的官员,可谓是一举多得。而事实上,这却是一项后果极为严重的恶政。许多大罪只要交纳的银两足够多,就可以免罪。因此议罪银实际上起不到惩戒作用,反而变相地使贪污侵占合法化,为犯罪提供了“免死金牌”,反正大不了找和珅通融通融、罚点钱就行。 更有甚者,这一制度让官员们贪腐起来更有动力:他们积累多年的家业被罚光后,第一选择是更疯狂的搜刮。官员们也是通过“犯罪”来获取“议罪银”。比如闽浙总督陈辉祖的弟弟要交三万两议罪银,他于是非法侵吞了1600两银子,交给了罚款;再比如乾隆四十七年,山东巡抚国泰向属员们勒索了白银八万两,而一年前国泰的父亲文绶所缴纳的议罪银,恰好就是八万两。 综上所述,如果乾隆有雍正一半的治国能力,就不会为日后清朝的江河西下、举国受难埋下祸根了。所以我们说,乾隆比起雍正,真得是差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