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是一个争杀不断的时代,大争之世,虽然生灵涂炭,但又英雄辈出。不仅有廉颇、吴起、孙膑、孙武、王翦等军事家,还有李悝、商鞅、申不害等改革家,造就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个时代创造了诸多成语典故、也创造了无数经典战例;这个年代摧毁了无数规则、也建立了众多新的规则。这个时代战乱不断,却也充满了勃勃生机。无数名人贤士在这个充满了机遇和风险的年代里脱颖而出,一夜之间执掌一国权柄并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也正是在这个年代,文官和武将之间开始分道扬镳。春秋时期的大臣和贵族,要求的都是文武双全。要知道,周朝所谓的“君子六艺”中,射和御可是标准的军事技能。但到了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文武开始各自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虽然也有文武兼资的天才,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各擅胜场。 文武殊途以后,专业化的结果就是诞生了更多优秀的人才,也让战国天空的星光更加璀璨。而在这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年代,主持变法的那些重臣们,自然成为熠熠星空中最闪亮的那一批。李悝(kuī):战国变法的开创者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李悝是个很陌生的名字,甚至很多人连读都读不出来。但论及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他大概可以排进前十。为什么这么重要?只需要一个理由就够了:他是整个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老祖宗”。 李悝在魏文侯支持下,在魏国展开的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早的变法举措,其具体内容包括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dí)法;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在军事上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正因为李悝变法,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早称霸的国家。要知道,战国初期,魏国国土像哑铃一样被分成东西两部分,而且四面都是其他战国,可谓“首尾难顾、四面受敌”。在如此恶劣的地势环境下,魏国霸业持续近百年之久,李悝是最大的功臣,司马迁说:“魏用李悝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都是对李悝的高度赞誉和中肯评价。 从历史贡献上来说,李悝变法首次在中国确立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看到魏国因李悝变法强大,各国纷纷仿效,然后才有了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等。严格说起来,魏国以以后的各国变法者,都只能算是李悝的“徒弟”。 对了,说起来另两位变法名人商鞅和吴起都和李悝有关。商鞅本是卫国公室,后来长期在魏国相邦公叔痤手下工作,所见所闻都是在李悝变法影响下,事实上,商鞅变法很多都从李悝那里学来的。吴起和李悝的联系就更紧密了,李悝变法时,吴起是李悝的军事助手,长期驻守西河郡对付秦国,更一手建立武卒制度,是魏国称霸的军事基础。协助李悝的同时,吴起也学习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变法知识,靠学习李悝的这些内容,吴起后来在楚国得以主持变法,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李悝的厉害之处。商鞅:最著名的变法者 商鞅大概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变法者,一方面因为他主持的变法最终帮助秦国一统天下,另一方面也和他全族被杀有关,毕竟悲剧性的改革人物总能给后世留下更深印象。 商鞅的本领多半在魏国学的,而且是魏国相邦公叔痤的总管,干事能力提出,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年轻有才,可任国相。”他又对大王说:“主公如果不用他,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认为公叔痤病入膏肓,语无伦次,皆不采纳。 就在此时,秦孝公下求贤令,在魏国混得不如意的商鞅毅然西去。要知道,那时候的秦国只是个偏僻小国,国力不振,连关中都只占了一半(另一半是魏国的),中原诸侯从不拿正眼看秦国。所以,求贤令一直没求到什么拿得出手的人才,没想到最后来了孤注一掷的商鞅,算是彻底值回票价。 商鞅与秦孝公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君臣组合之一,秦孝公对变法不遗余力支持,而商鞅也尽心大干。商鞅把魏国那一套移植到秦国,并根据国情进行完善,比如针对秦国人文化不高的现实,加大奖惩力度,提出二十级军功爵制,鼓励秦人耕战,最终奠定统一天下的基础。 当然,商鞅的死也颇有戏剧性。由于他的重奖重罚策略效果太好,秦国人都格外遵令,结果当他逃避政敌追杀时候逃到边关,欲宿客舍,主人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让商鞅无处落脚,算是自己挖坑埋自己。申不害:收效最小的变法者 在战国,申不害的知名度绝不逊于商鞅。他继商鞅变法后,主持韩国变法,让国力大增,他还是法家“术”流派的代表,和“法”流派的代表商鞅、“势”流派代表慎到鼎足而三,算是当年的“学术大咖”。 申不害本是郑国人,郑国被韩国灭掉后,他成为韩人。看到魏秦变法都效果不错,而且主持变法的都是法家人,韩昭侯也想找个法家大佬来主持,于是选中了申不害当相邦。跟其他变法者不同,申不害强调君主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重视用权术加强君权。但过分强调“术”,没有相应法治制约,臣下也可用权术应付君主,所以,申不害教韩昭侯用术的结果,使许多大臣变得老奸巨猾,也令韩国没有如秦国一样建立严格健全的法度,影响到变法成效。 申不害变法虽做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但韩国始终无法如其他强国一样扩张地盘,可见效果有限。申不害一死,韩国迅速沦为别国鱼肉,更说明申不害变法没能给韩国留下行之有效的机制。吕不韦:最大胆的商人 吕不韦留名青史,多半因为八卦传闻,比如秦始皇是不是他儿子?吕不韦跟秦始皇之母究竟是何关系? 但从严肃的历史看,吕不韦只是顶级商人,是最厉害的风险投资者。《战国策》记载,吕不韦到赵国都城邯郸做生意,见到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他大喜道:“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吕不韦跟父亲说:“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吕不韦又问:“贩卖珠玉,或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吕不韦又问:“立一国之君,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无数。”吕不韦说:“如今努力耕田劳作,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拥君建国则可泽被后世。我决定去做这笔买卖。” 若干年里,吕不韦就像耐心的投资人,不断追加在异人身上的投资,帮他扫清障碍。事实上,吕不韦所做的已不止是投资,他把自己和异人深度绑定,东奔西走,更像是策划者和执行者,按照现代企业分工,那就是CEO。吕不韦一路披荆斩棘,最后让异人登基,自己也当上秦国丞相,更被封为文信侯,洛阳十万户都是他的食邑。 遗憾的是,也许是商人出身的限制,也许是策划帮助异人登基后耗尽才气,吕不韦在丞相位置上表现远没有“创业阶段”出色,他的治国理政基本沿袭前朝惯性,最拿得出手的编纂《吕氏春秋》一事也主要靠门客出力,甚至后来被秦始皇逼死,也算是虎头蛇尾的具体表现吧。魏无忌:生于公族的悲哀 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在历史上最光彩照人的瞬间就是“窃符救赵”,此前此后基本默默无闻。那么,是因为他才能有限吗? 古人都不这么看。赵孝成王说:“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这是因为信陵君救了赵国,而且还是他的亲戚。西汉的贾谊评价:“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司马迁说:“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能够不耻下交的也只有信陵君而已。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说:“信陵下士,邻国相倾。以公子故,不敢加兵。”唐代纵横家赵蕤(ruí)认为:“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 再看看历史,信陵君后来还有一次光芒万丈的时刻,公元前247年,在赵国待了十几年的魏无忌回到魏国,被任命为上将军,他向关东诸国求援,组成五国联军重创秦军,甚至追到函谷关下。要知道,这一仗秦军主帅可是名将蒙骜(ào),也就是后来北击匈奴的名将蒙恬的爹,而且这一仗距离秦国统一天下也不过二十几年,秦国正值鼎盛。这一仗的胜利足以说明魏无忌的能力。 是什么制约了信陵君展现自我呢?只怪他太有本事,又出生在魏国公族。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lí)王的异母弟弟,魏无忌很有本事,但魏安釐王就很平庸了。更麻烦的是,年轻气盛的魏无忌很喜欢显摆,而魏安釐王又免不了常人的嫉妒心,自然胡思乱想。魏无忌若真有想法,直接换个魏王,可能倒也简单了,但问题是他没想法,于是局面就尴尬了。由于猜疑,魏安釐王对魏无忌采取闲置措施,魏无忌也只能保持低调,好让哥哥放心。 但“窃符救赵”这一家伙,让魏无忌的光芒瞬间爆发,更让魏安釐王恐惧:都敢往我身边下手,而且还敢抢兵权,这还了得?下一步不就要篡位了?所以,救完赵国后,信陵君不敢回魏国,干脆在小舅子赵孝成王的地盘里住下来。 对魏安釐王来说,其实这是很满意的。魏无忌再能,躲在外国总不会影响到自己。但悲哀的是,内忧没有了,外患却越来越重,正挡在秦国面前的魏国三天两头成了挨打的“沙包”,眼看连首都大梁都保不住了。生死之际,魏安釐王只能求救于弟弟,可救完命后,防备之心又上来了,魏无忌那叫一个憋屈啊。哦,要救命就哭着喊着求我回来,救完命了就琢磨着卸磨杀驴?还有没有一点良心了? 人生闷气了咋办?喝酒、发泄、各种放浪。仅仅四年,魏无忌把自己作死了。巧合的是,魏安釐王也在同一年去世。所以,如果信陵君忍一忍,熬死魏安釐王,也许战国局面会不一样。苏秦、张仪:纵横家真正的祖师 苏秦和张仪应是战国最有名的两个纵横家,甚至连纵横家这个名称都来自两人各自的策略:合纵和连横。 有个有趣的现象,战国的诸子百家,多半都能找到祖师爷,比如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法家的李悝、墨家的墨翟等等,但纵横家没有。虽有个传说中的鬼谷子,但据记载,苏秦从鬼谷子那里毕业后,到处求职碰壁,最后回家发奋苦读《周书阴符》,花了一年多琢磨,才学会纵横之术。可见,苏秦的纵横术是自学的,不是跟鬼谷子学的。 至于张仪,虽和苏秦是同学,但从张仪刚下山初期的表现来看,纵横术的功力也不咋样,张仪有段时间被秦国派去魏国当相邦,试图影响魏国决策,与秦联合,但从魏惠王到魏襄王,张仪多次游说都失败了,最后还是靠秦军把魏国打抽筋了,魏国才同意跟秦国连横,可见张仪的纵横术表现一般,倒是几次带兵打仗的表现中规中矩,还为秦国拿下巴蜀当大后方。 当然,后来张仪的表现就像开挂一样,张仪最厉害的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尤其对付楚国时候,更把楚国君臣玩于股掌。但张仪的纵横术风格和苏秦很不一样,苏秦的游说靠分析利弊、陈述事实,用利益关系打动对方,张仪则更加不择手段,他胡说八道张口就来,说完不认账也不是一次两次。 不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鬼谷子的教学体系里面多半没有纵横术这一项,苏秦、张仪的纵横术十有八九还是靠自学和实践磨练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把二位并列为纵横家之祖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