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明清到现代,不同时期的紫砂壶差别在哪里?

东方头条 2019-10-22 18:28:39 文化

许多紫砂壶收藏高手往往能根据紫砂壶的特征分辨出紫砂壶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一把紫砂壶可以从造型、胎质、制坯、烧成、款铭等5个方面来区别。

这5点在紫砂发展3个时期里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说,一把壶满足同一时期的所有特征,才有可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首先明代是紫砂壶的初创时期,而清代是紫砂壶的鼎盛时期。民国是紫砂壶不断融入新技术的时期,而现代的则是紫砂壶技艺和文化的呈现高峰时期。

明代的紫砂壶跟清代以及民国时期和现代的紫砂壶有很大不同,每个时代的紫砂壶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明代 时大彬制 大彬圈钮

明代

紫砂壶的造型上多为圆形、提梁、筋囊形、仿青铜器形明代多为圆形、提梁、筋囊形、仿青铜器形,体形大,装饰少,素雅少华丽。提梁壶一般无足、底宽平。

由于当时技术有限,所以泥料粗拙,目数不超40目,富含颗粒状粗砂,含有闪亮云母,胎壁厚实,泥色多紫色、红色。

在制坯上以捏制为主,壶内有掏空捏按的指纹。明末,时大彬开创木模整形,壶内壁薄厚不一,有竹刀刮削痕迹,把、流与壶身拼接粗糙,贴柿蒂形泥片遮挡接痕而成为最早装饰。

烧成方式也是在同窑的缸中套烧,常有缸釉点沾在壶表或凸起气泡,大多未完全烧结,胎质疏松。过火或者欠火的情况经常发生。

明代壶款铭以楷书为主,一般只在壶底落款,壶身大抵素面。明末天启、崇祯年间,陈用卿开创壶身草书落款,但诗词书画尚无。刻款多是在入窑前的坯体上用竹刀刻画。

▲清代 杨彭年制三足乳鼎壶

清代

清初的造型上多花器和几何形,有太平盛世宫廷、贵族的华丽气度,实用壶大都小身、短流、耳把。清中期因文人参与,壶风儒雅,线条自然,不夸张低俗。

而到了清末及民初造型繁多,款识复杂,装饰华丽且手段多样,有的奇巧立异,有的华而不实,有的大而不当,有的纤弱柔美,也有简单朴素、充满文人雅趣的佳作。

泥料技术上来说,清早期和明末相差不大,比较粗拙,但到了清中期出现细泥,为55目左右,胎骨坚致,色泽温润。清晚期泥色不如中期温润,泥色较多,出现夹有似梨皮小点的紫砂,称为“梨花雨”或“桂花沙”。

制坯上,清代壶胎厚薄均匀,拍身筒、镶身筒工艺成熟,壶底多有推墙刮底的放射状整理痕迹。

烧制方式也由清代开始单独烧成,烧造温度均匀,过火、欠火现象极少,普遍为龙窑产品。。清早期壶身出水为单孔,清晚期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清末出现模制。

清早期的款铭楷、篆并用,清后期篆书为主。完全使用甲子纪年表示年份。

明代的刻款多是在入窑前的坯体上用竹刀刻画,而清初期以后竹刀刻就不流行了,多加钤印章。清中期因文人参与,壶身常铭书画。曼生书铭的壶,底款多数是“阿曼陀室”,没有“陈曼生制”。壶底印款是“首对流,尾对鋬”,看款时壶把在下。

▲民国时期 俞国良制传炉壶

民国至近代

民初壶形受商业影响,趋向实用,受复古风影响,常见沿袭前人旧作的摹古之作。

民国时期的泥料技术也逐渐发展,泥色纷繁,出现墨绿、黑色等。现代手工制泥约为60—80目,机械炼制则为100—120目。

▲当代 何道洪制 大韵壶

制坯上来说,民国至近现代壶的里外规整,手感好。随着技术不断的革新,几乎没有瑕疵。印章也变成了标准的三处,刻款则更为丰富,产满现代元素。

总体来说,明代紫砂壶粗犷简朴、装饰也较为简单,清代则趋向于精细化。了解明清两代紫砂壶的大致区别之后,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年代制壶名家的作品风格,这样做对提高自身的紫砂鉴赏水平有非常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