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是汉末时期最有实力的诸侯之一,并以袁氏嫡脉自居,而轻视(嫉妒)比自己更得人心的庶兄袁绍。袁术也凭借自己家门显赫,得到一帮士众的拥护,先占据了南阳,被击败之后又割据了淮南。袁术虽占据的地盘不大,却都是人口稠密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而又有家世名望。故而,袁术兵多粮足,为当时数一数二的诸侯。而在得到传国玉玺之后,袁术更是野心膨胀,而僭号称帝,成了汉末第一个吃螃蟹的诸侯。 按理说,袁术称帝,总得有国号。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袁术的国号。据裴松之引《典略》而注《三国志》记载:(袁)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而据《后汉书》的记载:建安二年,(袁术)因河内张炯符命,遂果僭号,自称“仲家”(注:“仲”或作“冲”)。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 《后汉书》的记载与《典略》大体相似,很多人由此认定袁术的国号为“仲氏”或“仲”。而稍微熟悉我国传统政治文化,都会明白“仲氏”或“仲”,是无论也当不起国号的。至明朝以前,我国历史上的诸多朝代与割据政权,都是以地名(先秦诸侯国名)为国号的。将“仲氏”或“仲”归入国号,很显然不伦不类。这“仲氏”更像是袁术的年号,而“种家”应是袁术的自称,相当于“朕”。 那为何人人皆知袁术称帝,而袁术的国号却鲜为人知呢?其实,在曹操的《述志令》能找到答案。据曹操的《述志令》记载:又袁术僭号于九江(淮南为九江郡),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袁)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袁术僭号称帝不假,但却因畏惧曹操,而没有昭示天下。正因为袁术是关起门来称帝,或许才没有敢另立国号,仅是僭越了臣子的本分,而使用了天子的仪制。 那么,如果袁术另立国号,大概率会选定什么国号呢?而日本的某游戏产品,给袁术定了一个国号叫“成”。其实,“成”也并不妥帖。我国历史上的诸多朝代与割据政权,通常是以地名(先秦诸侯国名)为国号,而这地名(诸侯国名)又通常是根据其家族的发迹地或政权所在地。如汉(刘邦被封为汉中王)魏(曹操的魏国,位于邺城。战国时期,魏国西门豹治邺)等等,皆是如此。 历史上也的确有以“成”为国号的,如西汉末年的公孙述,以及西晋末年的成汉政权(306年,定国号"成"。338年,将国号改为"汉"),而这个“成”是因为这两个政权都割据蜀地,而以成都为国都。 袁术的发迹,跟“成”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再则,定立国号是统治者最为讲究之事,通常都会选取历史上比较显赫的地名为国号,以图吉利。如:秦、楚、晋、魏、赵、周等这些先秦时期的国名,就备受后世青睐,而“成”却显然没有显赫的历史,甚至还远不如“蜀”。 袁氏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陈国,而袁术割据淮南为楚地(淮南的治所寿春,为楚国的最后国都)。因而,袁术最有可能以“陈”或“楚”为国号。“楚”为先秦大国,威名赫赫。而“陈”虽算不上先秦大国,却有深厚底蕴,为舜帝之后。 东汉末年,最流行图谶之言,最为流行的一句就是:“代汉者,当涂高也”。“涂高”有解释为“路”,而袁术字公路,袁术以为应在自己身上。而据《典略》记载:(袁)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 袁术迷信图谶之言及终始五行说,认为“陈”为土德,而“汉”为火德,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故而,袁术最有可能,以“陈”为国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