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巴黎和会上,面对日本的无理要求,顾维钧是如何驳斥的?有理有节

东方头条 2019-10-20 10:20:11 文化

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帝国主义列强就着手拟定对德和约,重新瓜分世界,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了和会,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参加,其中全权代表70人。苏俄没有受到邀请,德国作为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

1914年奥地利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这件事情改变了全世界命运。当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随即,这两个国家背后的德意志帝国与沙皇俄国宣战,至英德两国宣战后,意味欧洲战区全面开打。

当时掌控中国政权的是袁世凯政府,而它选择中立的原因在唐启华看来也十分好解释:“那时候中国有各国租借地,驻扎各国军队,如果打起来怎么办?袁世凯政府颁布若干条规则,禁止一战参战国在中国领土领空有任何交战行为。”

不过,袁世凯政府的中立目的并没有达到。

巴黎和会顾维钧依据扎实国际法依据驳斥日本

经过四年多的战争,一战终于走向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也正是在这次由英法美意四巨头掌控的和会上,世界秩序划定,而原本德国在战前取得中国山东胶州湾的权益也成为中日争执的焦点。

和会开幕以后,中国提案一直围绕主权的边角做文章,始终不敢触动青岛问题。直到1月27日,日本代表牧野向中国代表团发动突然袭击,青岛问题才被提上议程,日本当时认为自己应当继承德国权益,理由便是自己出兵打下山东与胶济铁路,同时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所以中国必须承认这一点。面对日本的突然发力,中国代表团仓促应战,决定由顾维钧出席第二天的答辩会。

次日,顾维钧出现在十人会的发言席上慷慨陈词:“中国代表团要求和平会议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租借地、铁路和其他一切权益归还中国。因为不愿意虚费会议的宝贵时间,我只愿提出广泛的原则。至于技术细则,我将送至照会,详细说明。”

“有关领土是构成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也是山东省的一部分,有三千六百万人口。他们是中国人种,说的是中国语言,信仰的是中国宗教。无疑,大家都知道这片租借地是德国用武力夺去的。德国舰队曾占领山东海岸,其军队随即侵入内地。它敲索租借地,充作撤军的代价。它借口有两位传教士在中国内地遇害,便出此行动。而遇害实非政府所能控制。基于和会接受的民族自决与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实有权利要求归还这些领土。中国代表团认为这是正义的和平条件之一。反之,如和平会议采取不同的见解,将这些领土转让给其他国家,这在中国代表团看来无异以错就错。”

“就经济而言,这是一个人口稠密的省份。在三万五千平方英里的面积上,住有三千六百万人民。人口的稠密产生强烈的竞争,而极不适宜于殖民。外力的侵入足以引致剥削当地人民,而非真正的殖民。”

“就战略而言,胶州控制华北的门户,即控制由海岸至北京的捷径。一条铁路直达济南府,与津浦铁路相接即可通达北京。为中国国防利益而言,中国代表团不能答应任何外国拥有这生死攸关的地段。”

接着,他又有理有节地继续说道:

“中国很明了日本英勇海陆军曾驱逐德国的势力于山东省之外。中国也很感激英国在这方面的协助,虽然当此之时,它自己在欧洲也遭受重大的危险。中国也不忘其他盟国在欧洲的贡献,因为如果没有它们牵制德国,这个敌国很容易调遣援军赴远东,而使山东的战事延长。中国尤其感谢这些协助,因为山东的人民为了夺回胶州的军事行动,曾遭受痛苦和牺牲,尤其在征募人工和各种给养方面。”

“尽管我们满怀谢忱,但中国代表团深感对祖国和世界均难疏职责,如果我们为了感恩而出售同胞与生俱来的权利,从而将种下未来冲突的根源。因此,中国代表团深信会议在考虑处理胶州租借地和德国在山东的其他权益时,必会郑重顾及中国的基本权益,即政治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权益,以及顾及它力谋世界和平的热忱。”

牧野无法否认这些铁的事实,便在归还青岛的方法上做文章,坚持要由日本间接交还中国,依据是他固守的最后一道防线:“二十一条”和“民四条约”。

顾维钧成竹在胸,即席答辩:当初中国与日本签订“民四条约”时的情形,想必各位记忆犹新。当时中国的处境十分困难,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之后,又采取“最后通牒”的极端办法逼迫中国签约,中国不得已才被迫应允。即便抛去当时被迫签约的具体情形不谈,“二十一条”既然发生在欧战时期,在中国看来,至多也不过是临时性的暂行办法而已,仍须提交和平会议来评判。纵然“二十一条”及其派生的一系列换文全部有效,而随着中国对德宣战并成为协约国的一员,情形也与以前大不一样,根据国际法的法理而言,在今天也不能执行。“二十一条”不能阻止中国以参战国的资格进入和平会议,同样也不能阻止中国要求德国把中国固有的权利直接交还中国。况且,中国对德宣战令已经声明,中德之间所有一切条约、协议,全部在进入战争状态之后自行消失。条约、协议既已消失,日本又何谈从德国手中接受青岛呢?自然,所谓“间接”交还中国就更站不住脚了。

顾维钧逐条批驳日本的要求。他认为,‘二十一条’的内容并不该算数,因为依据国际法‘武力胁迫原则’条约效力仍存疑问;并且国际法中规定有‘情势变迁原则’,中国此前并未参加一战,但后来也对德宣战,因此条约失效。顾维钧并非以传闻中“山东是中国的耶路撒冷”等语打动参会人员,而是依据扎实的国际法依据驳倒日本。

尽管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占据上风,但受到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影响,日本又采取各种各样其他方式。同时还夹杂中国政府一些派系斗争。日本最终还是取得了德国在山东的一些利益。相关消息在报纸刊出后最终引发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