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大都能够体会到,罗贯中老先生,对蜀汉名将赵云的偏爱——在真实历史上,赵云表现的机会并不多,而且一直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他虽然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人,在《三国志》中被并为一传,其地位与功绩却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演义中,他却一直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心腹,而且几乎是五虎将中,最靠谱的一人,例如,刘备、诸葛亮出使江东,都会让他随行。 除了待遇问题之外,赵云在演义中的战绩,也不容小觑,例如他刚刚出场,就五六十合,战平了河北名将文丑;穰山之战,不但三十合战平许褚,还能在许褚和李典、乐进的夹攻下,全身而退;长坂坡之战,他七进七出,斩将五十余员;汉水之战,他吓得张郃、徐晃不敢上前;第一次北伐,他阵斩韩德五父子,等等。就算真实历史上,死因与他无关的高览、朱然、麴义等名将,也被罗贯中送到了他的枪下。如此看来,罗贯中对赵云的偏爱,一点都不掺假。 但是如果我们细读小说,就会发现,有一个武将,比赵云还要被罗贯中偏爱——这位名将,在真实历史上,对自己的死因感到非常憋屈,为了避免遗憾,罗贯中不但在演义中,延长了他的寿命,还为其逆天改命,改写了其结局。这个武将到底是谁呢? 他不是别人,正是江东名将太史慈。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都知道,太史慈是一个智勇双全,箭术无双的名将,孔融担任北海相的时候,他为了帮孔融解围,曾孤身杀入城池,又冲出重围;也曾替孔融,向刘备借来了三千兵马;他曾战平小霸王孙策,也曾因箭术引起了曹操的爱才之心。另外,刘表的侄子刘磐,麾下有黄忠这样的名将,遇上太史慈之后,照样不敢造次。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太史慈的能力卓越。 可惜,这样一员名将,年仅四十一岁,便英年早逝了。太史慈生于公元166年,去世的时候是公元206年,赤壁之战还没有爆发,三国角逐还没有正式开始,他未能参与其中,非常令人惋惜,也非常遗憾。可在他自己看来,比起英年早近,他的死因更加憋屈——他并非死于宵小之手,也不是死于任何意外,而是正常的病逝,可是作为一员武将,他显然更向往“马革裹尸”的结局,于是在临终之前,悲呼“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其中的悲愤,时隔一千八百余年,依旧震人心魄。 那么,罗贯中老爷子,又是如何避免他的遗憾,又是如何为他逆天改命的呢?首先,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的寿命,得到了延长,他不但活到了赤壁之战,在群英会中露面,还参与了之后的合肥之战。只不过,因为整部小说,大都尊重历史,所以他在这两战中,都没有太过突出的表现罢了。另外,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对于太史慈而言,比起英年早逝,他更为自己的死因而憋屈。于是他的结局,也被改写。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吴军与张辽交战,太史慈打算夜袭张辽,却不料对方早有准备,于是当他入城的时候,“城上一声炮响,乱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数箭”,虽然被陆逊、董袭救回,却因伤势太重,不治身亡。虽然在小说中,他临终前依旧喊出了那句:“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怕志未遂,夸何死乎!”却由悲愤变成了悲壮,其中的遗憾,也减轻了不少。 能够让罗贯中如此费尽心机,不但为其延长寿命,还为其改写结局,只为了减少他本身的遗憾,除了太史慈还有谁呢?这一点,就算刘备麾下的关羽、张飞,甚至赵云都做不到,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太史慈才是罗贯中最偏爱的三国武将。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三国演义》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