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元市中心往南20公里处,有一个镇,名叫昭化镇。如今的昭化镇,除了一座知名的昭化古城以外,看上去和一般的乡镇并无多少差异。不过,在历史上,昭化镇却极尽辉煌,是古蜀出川的必经之地,巴蜀地区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县,即位于昭化镇。 东周战国时期,十世蜀王杜尚封其弟杜葭萌于米仓山南麓,建立苴侯国,苴国的都城位于土费城,土费城即现在的昭化镇。苴国地处蜀国与秦国之间,是古蜀国的屏障。而位于嘉陵江和白龙江两江交汇、且依靠险峻关隘的土费城,则是当时蜀地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后来,因苴侯反叛,引秦兵入关,土费城轻易为秦国所得,蜀国失去北部障碍。公元前316年,秦国经古苴国南下灭蜀。秦灭蜀以后,在蜀地实行郡县制,而作为秦国南下的第一要道,秦国在苴国故地建立葭萌县。这是秦国在蜀地建立的第一个县,葭萌县由此有巴蜀第一县之称,其县城依然位于现在的昭化镇。 秦国建立葭萌县以后,开始按照秦制营建新城。到目前为止,昭化建城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是四川最早的古代城池之一。 从秦朝在古昭化镇建立葭萌县开始,昭化镇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县治所在。东汉的汉寿县、西晋的晋寿县和晋寿郡、南北朝时期刘宋的益昌县、北魏时期的京兆县、北周时期的益昌县、五代时期的益光县,都是昭化镇历史上曾经建立过的郡县,其县治或郡治基本上都位于现在的昭化镇。 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宋太祖以“昭示皇恩,以化万民”为号,赐益昌地为昭化,益昌县尤是改名昭化县,此为昭化得名之始。此后,历经元明清三朝,昭化县都得到了保留,默默地守卫着巴蜀地区的北大门。 1935年,昭化县改名赤化县,县城设第一区,后改为城厢镇。1950年,昭化县县城迁往宝轮院(今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昭化镇上千年的县治地位从此不复存在。1959年,昭化县被撤销,并入北部的广元县,昭化县从此从历史上消失,此后未再恢复。而作为昭化县原县城的昭化镇,则建立广元县昭化区,辖周边数个乡镇。 1985年,广元县撤销,建立地级广元市,原广元县改名为市中区,昭化镇隶属之。1986年,广元市中区建卫子大区,驻地位于卫子乡,辖24乡2镇,昭化镇是其下辖最大镇之一。 1989年,广元市市中区一分为三,市中区改名利州区,市中区以北以朝天镇为中心,建立朝天区。市中区以南以卫子大区为基础,撤销卫子大区,建立新的县级城区。由于新建立的城区驻地位于东部的元坝镇,故以元坝为名,唤作元坝区,昭化镇隶属之。 2013年,为了纪念历史上的昭化县,以及昭化古城声名鹊起,元坝区改名为昭化区,驻地虽然位于元坝镇,但是该地对于昭化的历史传承,却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下来。 如今,以昭化古城为代表的昭化镇,依然是昭化区或者广元市最知名的区域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