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土木堡之变是一场惊天阴谋?真相其实很简单

东方头条 2019-10-01 13:40:10 文化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场标志性战役,这场战役是以一个国家君主被俘,军事有生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文武百官中的“百”没了一半这样的惨败局面收场。可以说一场战役就打得当时近乎巅峰状态的明朝半身不遂了。

关于这场战役的失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宦官王振专权,乱改行军路线;也有人认为是长城守军见死不救;更有甚者认为这是明朝文官集团有预谋的和蒙古人的交易,想要对武官集团来一次清洗以掌控国家。在我看来,其实真相很简单——这就是一次从开始就注定失败的错误军事行动。只是因为这场战役的失败所造成的蝴蝶效应,影响了明朝之后的历史走向。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真相就是一场从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军事行动。一、长城防线形同虚设

明代防御北方蒙古各部族的长城有两道防线,外线是大同至宣府一线作为直接对敌的第一线;内线是居庸关至紫荆关一线,作为北京城外第二道防线。两条防线形成一个圆圈,理论上,即便蒙古军突破外线,还要再突破内线才能进入明朝腹地,威胁京城。

需要指出的是,明英宗时期的外线长城并不是明朝中后期逐渐形成的完整的防御体系,在当时很多地方都存在缺口,也没有高大的城墙。所以才会出现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在长城内侧游走袭扰的现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明明土木堡在两道长城内侧,却能被敌军团团包围的原因。

而且,宣府东北侧的长城守军在面对蒙古大军时直接弃城而逃,可见这边境线上的士兵战斗力有多低,根本无力抵御蒙古军入侵。

所以图上看到的长城外线,实际上起不到它应有的御敌、预警等军事作用。

二、蒙古军作战能力强,准备充分

当时的北方蒙古实力在悄然发生变化,北方草原主要有瓦剌和鞑靼两个大部落,两个部落间为了争夺草原统治地位经常内斗,加之明朝从中加以制衡,蒙古各部对明朝没有实质威胁、而到了也先的父亲一代,他尊鞑靼首领脱脱不花为蒙古大汗,将两大部落从形式上统一成整体。而也先更是凭着战争将整个蒙古掌控在自己手下,自称太师,几乎成了蒙古实际掌权者,向东征服了女真,威胁朝鲜;向西打垮了哈密,称霸整个西北。别看明代先前几代君主没事喜欢去边境打打蒙古娱乐下,但在明英宗时期,也先统治下的蒙古军队兵强马壮,气势正盛,其早就对南方的明朝虎视眈眈,心怀不轨。可惜的是,明英宗并没有对此引起重视,仅仅让边境将士加强巡视而已。

三、战争动员时间严重不足

当也先的四路大军同时进犯长城外线时,明朝前期也是重视程度不足,估计是认为这不过是个手下败将而已。所以当大同的惨败消息传回宫城时,明英宗坐不住了,作为一个青年皇帝,想要效仿祖辈们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豪情壮志冲昏了他的头脑,极其自大地喊出了御驾亲征的口号。然而有雄心不代表能成事,从一开始,明英宗就犯下了兵家大忌——仓促出兵。动员了一支包括了士兵、运输等各单位的号称五十万大军(估计实际只有二十万余人)的队伍只用了四天时间就开拔了。这不像是去打仗,倒像是去郊游……更可怕的是,这支队伍出去不到十日,就面临缺粮的严重问题……

四、指挥层毫无作战能力“当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时,绵羊都成了狮子;当一只绵羊带领一群狮子时,狮子都成了绵羊。”

当毫无领兵经验的明英宗率领明朝最精锐的野战部队——京师三大营时,这支部队的作战能力一落千丈,而随同的众多军事名将张辅、朱勇等居然无法进帐内商议作战行动,稍有进谏之言,就要被罚跪在草丛里。可以说每个军事行动的决策都很可能是明英宗和他的宦官好友王振想当然的决定。比如:

1、古代两军交战,将士士气很重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从明英宗御驾亲征整个作战行动可以发现,明军始终处于疲倦地行军过程中:前期在准备不足,后勤供给跟不上的情况下匆忙奔赴前线;在大同,亲眼目睹战场惨烈景象后,心生怯意,班师回朝,无功而返;在撤退过程中大军已出四十里又忽然折返变道。军队的士气就在这过程中被消耗殆尽。

2、当也先大军咬住这支疲惫之师后,无论是断后部队像添柴一样往火坑里送,还是拒进居庸关,固守土木堡,明军这一系列的动作似退非退,似战非战。在我看来,明英宗内心里是渴望能和蒙古军打上一杖的,所以在也先骑兵追来的时候,明知道一万殿后部队已全军覆没,他所做的决定是让整个精锐骑兵部队前去迎战,而不是小股部队层层阻击,给主力部队后撤或者准备决战赢得时间。但他错误了估计了战场态势和敌我实力,所以妄想靠着自己的精锐骑兵直接进行正面决战,自己再率领部队跟进,进而吃掉也先。可最终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他手里没有骑兵可用了,剩下的十多万步兵已经不再对数万蒙古铁骑构成实质威胁。

3、最后被围在土木堡,倔地二丈未寻得水源,此时却轻信敌军议和言论,连探查敌军虚实都懒得做了,全体官兵解甲奔向河边,乱成一锅粥,被埋伏在一旁的蒙古军踩得人仰马翻……明英宗就这样把祖辈们攒下的家当几乎赔得干干净净。

军事情报匮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从明军出征到撤退的全过程中,明英宗获得的蒙古军的情报少之甚少。特别是在撤退过程中,前一日还相安无事,后一日就突然接报:后卫部队和也先军队接触,全军覆没,主将战死。

明英宗派出骑兵主力增援,行至鹞儿岭,中伏。全军覆没,主将战死……

而当大军行至土木堡时才发现东南侧十几里外水源已被敌军占领,原来宣府东北的长城防线早已被蒙古军搅得稀烂,守城将士纷纷弃城逃跑,蒙古军进出毫无阻碍。就这样十几万大军在长城防线内侧被远道而来的蒙古骑兵包了饺子。英宗带着大部队浩浩荡荡出京城转了一圈直至被围,却一直没摸清敌军在哪,敌军有多少,敌军战力如何。

在物资、士气、指挥、情报等各个方面都有严重缺陷的情况下,又面对优秀的作战对手,胜利的天平从一开始就倾向一边。所以,我认为单论土木堡战役,什么阴谋阳谋都不是这次战役失败的原因,因为它注定要失败。

这一场战役也暴露出明朝“虚胖”的现状,给明朝浇了一盆冷水。只可惜,后来的君主和文臣们更醉心于权力的争夺,从此国家走向没落,精锐尽失,军事实力更是再无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