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临淄城门被缓缓打开,齐国最后的王齐王建向秦通武侯王贲献降,在大秦锐士兵锋之下苟延残喘的最后一个诸侯灭亡了,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结束了,在击败了所有对手之后,秦国终于变成了秦朝。从战国初年的“天下卑秦”,到秦王嬴政“一统六合”,秦国能成为笑到最后的诸侯,最根本的原因是那一部最切合战国大争之世的秦法。为了鼓励秦人“耕战”,秦法设置了“二十等军功爵制”,士卒参与公战,斩首立功即可获得爵位,这为秦军提升战斗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在“二十等爵位”中“彻侯”(也称列侯、通侯)是最高等级,拥有实际封地,可任免封地官吏,比下一等的“关内侯”仅虚领封地,有天壤之别。与此同时,“彻侯”也是获得难度最大的爵位,秦孝公到秦始皇,史书中明确记载的也仅有七人而已。 一、商鞅 商鞅虽常常被人称作“商君”,但其实他的爵位是“二十等爵制”的最高等“列侯”,《史记·秦本纪》中记载“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昂。封鞅为列侯,号商君”。商鞅是秦国崛起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他所主导的“商鞅变法”是秦国摆脱穷弱,走向强盛的根本原因。商鞅在秦国的二十多年间,对秦国的户籍制度、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改革,彻底改变了秦国面貌,将秦国打造成一个人人畏惧的“虎狼之国”。变法大成之后,商鞅亲率秦军击败魏军,收复大片河西失地,完成了秦国历代君主的梦想。 二、魏冉 魏冉号称穰侯,其封地在“穰”和“陶邑”,《史记·穰侯列传》中记载:“其明年,烛免,复相厓(魏冉),乃封魏厓於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魏冉与秦国宣太后芈八子同母异父,算是秦昭襄王的舅舅,属于楚系贵戚的一员。魏冉能够封侯,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外戚身份,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他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说他对秦昭襄王的拥立之功,但就他在掌政的二十多年里,与白起默契配合,对六国造成一次又一次的致命打击,累积的功劳就足以封侯了。 三、范雎 范雎称“应侯”,其封地为“应邑”,本是魏人,《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秦封范睢以应,号为应侯。”范雎早年在魏国做大夫须贾的门客,有过一段极为惨痛的经历,九死一生辗转来到秦国,被秦昭襄王赏识,才将其才能彻底地发挥出来。范雎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为秦国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为秦国一统天下指明了道路。李斯说“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范雎凭着这些功劳和昭襄王的崇信,得到了“列侯”的爵位。 四、吕不韦 吕不韦称“文信侯”,秦王嬴政之“相父”,卫国濮阳人,其封地在洛阳,《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吕不韦早年在阳翟做生意,后来在“立国之主,获利无数”的梦想下,到赵国邯郸找到了“奇货可居”的秦国公子异人,最终辅佐他成为秦王,被封为“列侯”。除了“立国之主”,吕不韦还有许多功绩,曾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并主持编纂了"兼儒墨,合名法"的《吕氏春秋》。 五、嫪毐 嫪毐称“长信侯”,秦王嬴政之“假父”,其封地在山阳,《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与其他封侯的人相比,嫪毐显得十分另类,他不仅没有为秦国立下过尺寸之功,还依靠着赵太后崇信祸乱宫廷,甚至图谋颠覆秦国。秦王政九年,嫪毐叛乱,兵败被杀,夷三族。 六和七、王翦与王贲父子 王翦称“武成侯”,王贲称“通武侯”,史书明确记载二人为列侯的史料来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中有“列侯武城侯王离(此处应作王翦)、列侯通武侯王贲……卿李斯、……与议于海上。”王翦和王贲父子是秦王嬴政攻灭六国最大的功臣,除韩国外,山东六国的五国都灭亡在这父子二人之手,是典型的“灭国将军”。王翦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战胜并攻灭了最为强大的赵国、楚国成为秦王嬴政最倚重的重臣。 “二十等军功爵制”为提高秦军的战斗力和参与战争的积极性而生,也为提升秦国的综合国力和战争潜力而生,因此取得其中最高爵位“列侯”,也就成了每一个文臣武将的梦想。然而,想要成为“列侯”真的是太难了,强如武信君张仪、武安君白起、严君樗里疾、司马错、魏章、甘茂等人都没有走上那最后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