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慈善并不是外国人近年发明的,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著名的谟略家、大商人范蠡三散家财、周济百姓,成为世界历史上首位慈善家。之后便有更多的商人开始走上慈善的道路,有裸捐的、有部分捐赠的,有实物捐赠的、有金钱捐赠的,有做好事留名的、有做好事不留名的。对比成功商人的慈善观念发现,最好的慈善就是只做不说。 范蠡:挥洒金钱不为名利 仕途停止后,范蠡毅然决定不告而别,离开越王勾践的朝廷班底,隐姓埋名开始经商。很多时候是相通的,范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上游治国谋虑、下有为商之道,深受道家和儒家思想影响。既能洒脱自如、潜心修道,又能宅心仁厚、知民疾苦。这也就注定了范蠡对金钱的渴望并没有那么强,就像辅佐 勾践消灭吴国一样,他所做的只是发挥自己的才能、达成自己的抱负。 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很容易受到小人的嫉妒,在事业不顺或者偶有事端的时候被一哄而上、墙倒众人推,钱财并不能一直保证人的安全、顺利。范蠡早就看穿,知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每次财富达到顶峰之时便散尽家财、造福乡里,潇洒而去、隐遁江湖。百姓感念范蠡宅心仁厚便会时刻铭记其德行,作为榜样教育后世子孙。 范蠡三散家财的细节在史书中很少有描述,像传奇一样不为后人所知。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范蠡做慈善的原则:只做不说。不需要别人挂念、感恩,尤其是动不动磕头拜谢,试想,有仁人之心的商圣怎能受得了老账老泪纵横的跪谢?范蠡有才,赚钱自然是容易得多,对钱没有留恋也是正常。既然如此,三散家财又有何不可?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慈善,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做得对、证明自己比别人强、赚取普通百姓的称颂。 胡雪岩:免费赠药名留青史 胡雪岩出身卑微、早年丧父,在清末时遇到太平军和清军交战,趁着战乱想要倒腾粮食获利,误打误撞结识左宗棠等朝廷重臣,后在官员的庇护下逐渐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开钱庄、卖茶叶、做丝绸、办药厂,产业涉及面之光、影响力之大当时无二,游走于政界和商界给胡雪岩带来巨大的资源和人脉,帮助其走向事业巅峰。 胡雪岩的胡庆余堂留存至今,在杭州有工厂在、药店在,既保留了主打产品、又开发了新的产品,虽然已经不复当年声名显赫,却早已成为中国商人瞻仰学习的圣地。胡庆余堂所带来的利润必定没有钱庄、茶叶丝绸多,其“戒欺”等商业规则和商人精神却影响深远。胡庆余堂建立的初衷是胡雪岩为了解决百姓疾苦、给百姓提供更多的便利。 看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困苦,胡雪岩自然心中难受,同等品质、优等药品都比其他药房的价格低廉。我们都知道,动乱时期物资匮乏、供不应求、通货膨胀,如要趁机牟利、大发战争财也是易如反掌。胡雪岩非但没有为了利润抬高价格,反而为了尽快将药品传播开来、大幅降价,甚至免费赠送上等药品给百姓。药品质量要保证、药材选择要道地、药厂生产要合规。 胡雪岩免费赠药必定耗费大量巨资。百姓称颂,但在短期内无法给其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换做一般人、或者有私心,象征性的赠药即可,不用这么大的规模和力度。显然,胡雪岩做慈善考虑的并不是经济账,作为儒商的代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胡雪岩只做不说的善举影响深远。 慈善到底需不需要说 现代西方慈善观念进入中国后,慈善的行为和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并不单纯是慈善行为本身,而是慈善之外的事情。比如,有没有偷税漏税、有没有官商勾结、有没有其他目的、有没有消费陷阱……慈善似乎只是富人的事情,富人做慈善没有尽头,貌似不全部捐出就会引来非议…..慈善逐渐从一种行为、一种精神转变成一个职业,一种营销手段。 中国的慈善跟儒家思想仁爱之心直接相关,忧国忧民、匡扶社稷、普度众生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又主张低调行事、不要声张,既然慈善本心并不是为了获得众人关注,也不是为了让受惠者感激滴零,只做不说便是最好的选择。自己心安、自己洒脱、自己的社会价值得到体现足矣。 如今中国社会有各种各样的慈善晚会,以芭莎慈善晚会最为出名,利用娱乐明星的人气和流量获得社会更多关注,各界对此评价呈现两极分化趋势,点赞的人觉得只要是真心做慈善即可、通过明星让更多人关注并且学习乃是无上功德,黑粉们却认为过于高调,很多明星仅仅只是为了走红毯、上头条,各种精制服装、各种娱乐主义颠覆了真正意义上的慈善。跟儒家倡导的低调慈善有本质区别。 而国外慈善也比较高调,或者成立慈善基金会,或者举办大型的慈善活动,慈善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有钱人的游戏。普通市民参与感并不强,监管性也不够强。这与国外贫富差距过大有关,与部分的仇富心理有关。但国外富人认为,慈善搞成活动也是符合最基本的人性要求,慈善并不是为了让富人拿出更多钱财,而是让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社会充满爱心才是最终目的,打土豪、分田地是完全不可取的思维。 勉德说:从心所欲不逾矩 笔者认为,参与慈善并不是为了慈善本身,若心中有爱,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发挥正能量。有钱财、有时间、有意愿,随时实地都可以做慈善,不需要找理由和借口,更不需要为了做慈善而慈善。你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