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很多车企都感叹车卖不动了,尤其是一些自主品牌,性价比的牌打了这么久,好像消费者突然就不买账了。数据显示,自主品牌市占率从2017年43.9%和2018年42.1%,下滑到了2019年上半年39.5%。可以确定,在国际大品牌面前,中国汽车工业要为曾经的急功近利买单。 中国车企欠下巨债 自主品牌真的缺钱吗?除了不务正业的华泰们之外,绝大部分车企都能得到地方财政的援手,基本运转不成问题。但一些车企偏离了制造业的基本规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组装厂,没有研发投入,无法持续推出具备竞争力的产品支撑良性发展。 曾经看起来日子还过得去的车企在2019年品尝到了西北风的凉意。海马汽车通过减持旗下房地产资源来补充主业,甚至卖掉了研发中心;华晨通过一系列调整剥离了其他与主业关联性不大的产业,开始聚焦技术研发和中华品牌,而华晨研发人员只要寥寥千人。 绝大部分中国车企在研发上欠下的债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就需要“即时兑付”。2019年寒冷的车市,消费者谨慎而又苛刻的选择,很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自主品牌企业中研发费用投入差距巨大。据不完全统计:比亚迪在2018年投入了49.89亿元,长城投入了17.4亿元,而吉利投入了5.49亿元。比亚迪的研发人员达到了2.7万名,长城汽车的研发人员有1.8万名。 目前统计显示,研发投入最高的车企就是上汽集团,上汽集团2015年的研发费用为83.71亿元;2016年为94.09亿元,2017年为110.62亿元,2018年为158.35亿。 多而杂的中国汽车工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使得研发费用高度集中到自主龙头企业,即便如此,依然与国际汽车集团天壤之别。 根据美国普华永道2018年发布的全球车企研发费用统计来看,研发支出最大的是大众集团,2018年大众集团的研发支出高达158亿美金,占据大众集团营业额的5.7%;其次是丰田集团,投入的研发资金为100亿美金,占丰田集团营业额的3.9%;本田的研发投入是71亿美金,分别占据各自营业额的5.4%;宝马的研发投入是59亿美金,占宝马营业额的5%。 现在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人家推出的产品始终引领世界汽车潮流,为什么人家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可以在不同市场自由切换,而我们则在模仿的路上穷追不舍,却一步步被甩开。 在核心零部件供应方面,尤其是电控设备,中国车企几乎没得选,否则就无法保证产品新能及可靠性。曾经有车企方言他们已经具备超越韩系的能力,但韩系车的研发、技术、配套等能力依然远远高于自主品牌。 中国车企先天不足 制造业有其规律,需要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步推进,比如基础建设周期、研发周期、产品试验周期、产品生产周期、技术迭代周期等等,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 近五年来互联网高速发展,善于在应用层面创新的中国企业,大部分都想以短平快的形式迅速抢占市场。这种所谓“互联网思维”,其实是建立在成熟而强大的通信技术支撑之下的,但如果将其移植到汽车制造业,就会暴露出先天不足。 目前市场形成了一种畸形状态,中国车企大部分都在智能互联应用上较劲,其实也完全基于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爆发后惯性。在进一步到智能驾驶等领域时,还需要5G技术的开发应用,以及车载电脑设备基础运算能力的提升,说得更残酷一下,这些并不是中国汽车企业该操心的事儿。 造车新势力是典型互联网思维造车的代表。虽然蔚来汽车2019年ES6的交付上拿出了超万辆的成绩单,可是能够持续支撑他们良性发展的基础并不牢靠。蔚来为了提升客户体验,在后期运营商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以维持其品牌影响力,但他们又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 以蔚来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从来不缺营销能力,也具备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但恰恰缺少传统车企的稳定供应链和研发基础。他们更擅长整合现有资源并改善眼前的客户体验,并不擅长工业制造。 又一次回到了体系的问题。尹同跃认为奇瑞熬了近十年就为了打造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奇瑞在瑞虎系列和艾瑞泽系列的热销已经看到了体系作用。 那么体系究竟有多大作用?对于企业意味着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率高,财务管理更精确,研发效率高,产品生产效率高,成本控制力强,品控能力强,营销能力强……在通俗一点,会给企业带来低成本、高效率。 如果将体系力量换算成消费者的感受大致以下体验:口碑好、使用不操心、价格相对合理、经济实用。如果将这几个体验进一步聚焦,绝大多数人会指向日系品牌,尤其是丰田。 2019年,大部分车企都在为销售发愁,相反大部分日系品牌4S店都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所以经销商更愿意销售丰田、本田、日产等品牌。比如广汽丰田2019年1-8月份销售43万辆,同比增长20%。日系品牌的逆势上涨,验证了其体系力的强大。 体系力的强大必然带来全链条受益,上到主机厂,中间到经销商,末端到消费者,一个完整的良性闭环。 相对于欧美的百年车企相比,大部分中国车企属于半路出家,且都在逆向研发的道路上疾走了很多年,缺乏体系建设的战略眼光,容易被眼前利益所驱动,只想利用中国汽车市场增长的红利赚快钱。 可能又要有人说这是危言耸听,但事实就是如此残酷。那些体系残缺不全或者干脆没有体系建设的中国车企,恐怕在今后连喝西北风的机会都没有了。 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