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6时讯(记者 伊永军)8年前,他刚到重庆从事机器人研发时,那时国内的机器人还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只能干焊接等一些简单的活,8年来,他既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如今,他欣喜地看到,在一批批科技型人才的前赴后继、奋发努力下,机器人产业突飞猛进,应用领域大大扩展。现在的机器人,端菜、下棋、潜水、纺纱……可谓多才多艺。他就是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与北斗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郑彬。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与北斗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郑彬。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当年全县高考第二名 被清华大学录取
1972年,郑彬出生于四川内江的威远县,兄弟姐妹4人,他是老幺,小学到高中都是在县城里读的。郑彬说,因平时父母比较忙,从小对他们就是采取“放养”状态,但他们学习都很自觉。郑彬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1991年参加高考,他考了个全县第二名,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录取。
1996年,郑彬本科毕业后,到位于成都的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的光学工程专业读硕士。1999年硕士毕业后,到北京的巨龙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担任工程师。工作之余,郑彬不断提升自己,继续“充电”,希望能进一步深造。
2003年,郑彬踏上了出国留学之路,到美国罗格斯大学机械航空工程系读博士,2007年博士毕业后,又在美国的一家公司工作了一年,担任高级工程师。
郑彬率领团队完成了重庆市产业类重点研发项目智能落纱纺织机器人系统。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2008年,郑彬回国发展,作为人才被电子科技大学引进,在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做副教授。
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彬得知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正在筹建。他一直对重庆印象不错,因为姐姐就住在重庆,他每次回成都路过重庆时,都会在姐姐家待上一段时间,喜欢重庆的山山水水,也见证了重庆的飞速发展。因此,他也很希望能够把自己将来的命运和这座城市紧紧联系起来,到重庆开启新的事业,把自己的才华和热情奉献给它。
来重庆8年 见证和参与了机器人发展的日新月异
郑彬专门跑到重庆来了解相关情况,和当时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领导一谈,了解到这里正好缺机器人研发领头人,而郑彬的资历和能力也恰好符合他们的选材标准。于是,郑彬就被引进到该院,主要负责机器人的创新研发。
郑彬说,2011年他刚来重庆时,本土机器人产业都比较单一和滞后,那时的机器人还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并且“扎堆”在汽车行业,主要从事焊接等简单的工种。
郑彬来重庆后的这8年,他不仅是国内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参与者。
郑彬说,重庆的创新创业环境可谓日新月异,人才政策也越来越好,逐渐吸引了大批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正是在大家年复一年的团结协作、不懈努力下,重庆的机器人由原来的单一功能变得越来越“多才多艺”,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并且已经发展到针对特定行业来研发机器人了。比如,郑彬所在团队正跟南山的一家火锅连锁企业合作,帮助他们研发服务员机器人,代替人工在重庆“爬坡上坎”的特色地貌上,端菜送水,为上山吃火锅的客人服务。
人才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 产业助推人们创新意识提升
郑彬还牵头完成了2017年重庆市产业类重点研发项目(重大主题专项项目)智能落纱机器人系统。
郑彬和团队研发的三峡库底淤泥采样水下仿生机器人。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据郑彬介绍,纺织行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但生产中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较低。目前我国纱锭总量约1.2亿支,大部分拔管落纱工序依靠大量的人工完成,生产效率低,工人工作强度大。
这种智能落纱机器人系统集纺纱工艺、智能机器人、智能物联网技术为一体,同时实现了拔管落纱工序的智能化、信息化,可减少80%的人工,并大幅减少细纱机停机时间。目前,该系统机器人及上位机软件已完成研发,正在工厂现场进行示范应用。
此外,郑彬和团队还开发了三峡库底淤泥采样水下仿生机器人、全自动LED高速插件机器人、智能对弈机器人等多款机器人。
郑彬说,这几年不仅机器人的研发工艺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转变。以前一些企业的负责人觉得花几十万改造一个工位不划算,现在他们去一些工厂搞调研,很多负责人会主动提出来:“看看哪些可以换的,都帮我们改造一下吧。”
郑彬对此很欣慰:“人们创新意识的提升也会更加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他相信,今后重庆一定能形成一个更加良性发展的大圈子:好的人才政策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投,人才促进产业发展,产业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更进一步激活产业升级。最终,人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