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排序名字由来? 越大的元素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升序或降序排列),就如同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的气泡最终会上浮到顶端一样,故名“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原理 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它们两个。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做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在这一点,最后的元素应该会是最大的数。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元素。 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 上述几点如下图所示: 代码解析: 对Integer数组进行排序: Integer[] arr = {3, 38, 5, 44, 15, 36, 26, 47, 27, 2, 46, 4, 19, 50, 48};冒泡排序一般写法 冒泡排序逻辑写法 main方法 结果: 冒泡排序逻辑写法:[2, 3, 4, 5, 15, 19, 26, 27, 36, 38, 44, 46, 47, 48, 50] 冒泡排序一般写法:[2, 3, 4, 5, 15, 19, 26, 27, 36, 38, 44, 46, 47, 48, 50]算法分析 时间复杂度 如果数据是正序,只需要走一趟即可完成排序。所需的比较次数C和记录移动次数M均达到最小值,即:Cmin=n-1;Mmin=0;所以冒泡排序最好的时间复杂度为O(n)。 如果数据是反序,则需要进行n-1趟排序。每趟排序要进行n-i次比较(1≤i≤n-1),且每次比较都必须移动记录三次来达到交换记录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和移动次数均达到最大值: 即最坏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O(n2)【n的平方】;所以,冒泡排序总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2)。 算法稳定性冒泡排序就是把小的元素往前飘或者把大的元素往后飘。比较是相邻的两个元素之间比较,交换也发生在这两个元素之间。所以如果两个元素相等,是不会再交换的;如果两个相等的元素没有相邻,那么即使通过前面的两两交换把两个相邻起来,这时候也不会交换,所以相同元素的前后顺序并没有改变,所以冒泡排序是一种稳定排序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