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我想请你回顾一个问题: 怎样做,才能切实有效地养成一个好习惯? 你也许还会记得:我在以前的几篇文章里,提到过几个要点。比如: 不要寄希望于「自律」,那是很低效的,我们应该从「动力-阻力」模型出发,找到内心深处呼唤我们、推动我们的驱动力; 尽可能采取「最小化步骤」,把阻力降到最小,让自己一想起来,就能够即刻去行动; 要营造一个有效的线索,最好是把新习惯放在旧习惯之后,设计一套「一……就……」的规则,用来提醒自己; 以及,从环境入手,降低行动成本,让一切环境围绕着「推动自己行动」而设计…… 如果我们把这些要点综合起来,可以得到什么结果呢? 设计一套规则和环境,最小化阻力; 初期有意识地推动自己去行动,迈出第一步; 从行动中获得反馈,来给予自己奖赏,以及优化环境和规则。 这样,一旦度过最初期的阶段,就无需再依靠主动的意志了,单凭环境、规则和反馈,就能够让我们动起来。 用一张简单的图来表示,就是: 比起依靠「自律」,这种模式要高效得多,也更加可持续。 因为,它无需时时刻刻投入注意力和「自控力」,只要初期投入一定的努力,让这个「轮子」转动起来,后面就可以慢慢减少自己的投入了 —— 它会自行一刻不停地转下去。 我们不妨把这种模式,称为「循环回路」。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分享过许多思维模型。 如果说,要从中抽出一个模型,是对生活最有助益、最值得分享给所有人的,我觉得,非「循环回路」莫属。 为什么?非常简单。比起这世界上值得关注的东西,我们的注意力空间,渺小得简直不值一提。如果一直把注意力专注在手头上的事物,我们就会被它们所束缚,从而无法看到更宏观、更长远的世界。 那么,如何从注意力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呢? 答案就是构建一个「循环回路」。 你要做的是:想办法去改造环境、设计规则,再投入努力,让这个回路「转」起来。 一旦它转动起来,你就可以逐渐放手,从中抽离出来,把宝贵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领域上面。 举个例子:许多读者经常问我:你的文章里、课程里,讲了这么多的方法论,应该怎么用起来呢? 还有人说:我想用这些方法论,彻底全面地改造自己的生活,但实在太多了,很难实现,应该怎么做呢? 这种想法其实是不对的。更好的做法是:先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再拎出一个方法或技巧,应用到生活中,尝试着去应对这个问题,获得反馈,再藉由反馈,不断去思考和微调。 直到问题解决了,再继续寻找下一个问题,拎出下一个方法论,以此类推,重启一次「循环回路」。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收获是什么呢?你攻克了一个实际问题,内化了一个方法,丰富了自己应对新问题、新情境的应对框架 —— 这些,就是你从「循环回路」中,所得到的收益。 我把它叫做「积累效应」。 像前文的「习惯回路」,你从中能获得的积累效应是什么?是用一个好习惯替代了坏习惯,从而,你离理想中的自己,又更近了一步。 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它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托于一个个「循环回路」,依托于科学、合理的设计,不断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所产生的「积累效应」,反复不断积累而成。 其实,循环回路,在生活中非常常见。 我在 中提到的「奖赏回路」,本质上就是一个循环回路。如何培养对一样事物的兴趣?首先,去探索一样新鲜事物。在尝试它的过程中,通过试错、修正,慢慢提高对它的掌控,获得内在的成就感和外在的肯定,从而让自己对它「产生兴趣」。 同样,如何让自己能够热爱上学习?绝对不是靠觉悟,而是靠构建一个个「循环」,让自己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再如,工作上,如何让自己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你要思考的一定是:如何搭建一套自动化、流程化的系统,把所有能够交给它的事情移交出去,再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它进行优化、完善,让它一步步承担更多的负荷,让你得以把肩上的担子卸下来。 项目管理中也应用了循环回路的原理,比如经典的 PDCA 循环:规划,执行,检查,调整。这样可以不断微调前进的方向,确保项目不偏离正轨。 更高一层,如何才能挣脱「工作」的束缚?绝对不是盲目地提高工作效率 —— 那样只会变得越来越忙,因为你的本质还是在出卖时间,充其量也只是提升了时间的单价而已。 你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工作中,不断地积累「资产」,让自己尽快从「出卖时间」,过渡到「资产积累」,让这些资产为你产生回报、创造价值。让它们为你工作,产生积累效应。 我们还可以再拔高一层。 企业的经营,也是一种循环回路。好的企业经营模式是什么呢?初期投入时间、精力和资金,去深耕一个领域,做好基础建设和服务,再推向市场。一旦被市场的尝鲜者接受,度过了「引爆点」,就会一传十、十传百,形成规模效应。 从而,企业得以获得「积累效应」—— 口碑、用户和资金,得以再度投入新的领域、开拓新的市场。 这里面,社交就是一个最典型的领域:初期需要付出很大成本去推广,但一旦形成一定规模,这些用户就会自发地帮助你去吸引更多的用户,让这个循环回路自发地、飞速地转动,停不下来。 而不良的创业模式是什么呢?去「生造」一个需求,再通过广告、优惠等烧钱手段,不断诱惑消费者去使用。这样,由于需求本身是一个伪需求,没有足够动力去留住消费者,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反馈,只能靠资金撑着。所以,一旦资金链断裂,这个回路就会崩塌。 你会发现,市面上充斥着这样的企业:它们一心想着的,不是把产品做好、服务做好,而是通过种种手段,对用户进行「教育」(也就是俗称的洗脑),变着花样用利益吸引用户 —— 这种模式一定是难以持久的。 甚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粗略来看,也是一个循环回路。人们从工作中挣到钱,去投入消费。这些钱经过一环环的消费环节,不断满足各环节人们的需求,最终又流入生产企业,继续刺激企业扩大规模、生产,于是,人们挣到更多的钱……循环反复。 这就是经济发展的本质。只要金钱在流通过程中,是健康的,活跃的,整体的经济就会不断上行 —— 这就是它所产生的「积累效应」。 当然,在实际中,由于存在信贷,以及人性的弱点,会有上行和下行周期(但总体是上行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不细说了。 所以,我想给你的建议就是,养成这么一种思维: 当你遇到问题时,不是单纯去思考如何解决它,而是去思考: 我可以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循环回路」,来让它不再成为问题? 这可能有点抽象,我举几个例子。 每个人都会遇到「该不该跳槽」「该不该裸辞」「选哪份工作好」的问题,但与其去思考「该不该跳槽」,不如思考: 我可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决策框架,采取什么步骤,来应对这一类问题? 然后,把每一次遇到这类问题,都看作是一次试验的机会,去尝试行动,收集数据,用来完善你的决策框架。 比如,关于「要不要跳槽」,你就可以有这么一个决策框架: 1)长远来看,我的目标是什么? 2)为了达到(1),我需要实现什么?得到什么? 3)关于(2),目前的职位,能提供什么?不能提供什么? 4)相比起(3),我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那么,每一次遇到跳槽、选工作的问题,就可以试着套用这个框架,来得出结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去完善这个框架,让它更精确、更灵活,更加适合你的实际情况。 同样,生活中,跟伴侣、子女相处时,多少会遇到很多摩擦和矛盾,与其每一次都去解决它,不如去思考: 我跟家人相处时,应该采取一套什么样的沟通模式? 然后,去落实这套模式,并从中收集反馈。负面的反馈,用来微调它、让它更合理;正面的反馈,用来产生积累效应 —— 家庭关系更和睦、彼此之间更加能够互相理解……并用来继续推动回路,把自己从这个问题中彻底解放出来。 甚至,小到「今天吃什么」「怎样减少工作量」「周末去哪儿玩」,大到「如何规划自己的事业」「如何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去套用: 通过设计一个个小的「循环回路」,让它们分担掉你需要自己操心的事情,把你的精力和注意力解放出来。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生活方式:把生活变成一个实验。 通过这种方式,你不但可以减轻负担,全力以赴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甚至,你还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就像打怪通关一样。 而它所需要你付出的,只是在初期,看得更远一点,稍微绕一点路,多付出一点精力。 那么,如何更好地搭建一个循环回路呢? 可以从这几个要素去切入考虑。 1)足够简单的规则。 一个运转良好的循环回路,一定要有一套足够简单的规则:简洁,明确,无歧义,无需额外投入精力去思考。这样才能尽可能降低启动的成本。 举个例子:像「信息一元化」就是一个好的规则,因为它足够简单,无需思考;相对来说,「对信息进行分类」就差一些,因为它需要我投入额外的认知资源。 2)最小化流程步骤。 如上。一开始,可以先针对一些简单的、高频的问题,试着去设计「回路」 —— 比如:如何更好地管理信息;如何处理任务的优先级;如何增加每天的新鲜感;如何想办法,让每一天挤出一小时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掌握手感,开始习惯「用实验的目光看生活」—— 这可能会给你带来全新的视角。 接下来,再按照这7个要素,不断去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回路,慢慢拓展,让它容纳自己的生活。 你会发现,许多问题,其实都可以不再成为问题。 如同认知科学家赫伯特·西蒙所说的: 经验丰富的决策者和新手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东西。如果有人打开经验丰富决策者的头盖骨,查看他的大脑内部,就会发现他有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供他使用;还有核查清单可以让他三思而后行;还会发现他有自己的思维机制,可以灵活地调用。 最后,补充几点。 一旦你构建出了一个循环回路,并让它运转起来,你可以试着去做一些有趣的尝试。 比如,给它加入一些新鲜的东西,增加一些随机性,让它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变化,借此来拓展自己的可能性。 举例:你已经有了一整套信息管理的回路,那么,稍微调整其中的步骤,换一种工具,会怎么样? 比如,试着把它放到一个更大的环境里,去思考,它所产生的「积累效应」,还能如何利用起来?能否转化为一种势能,帮助我们在其他的方向上推上一把? 举例:你通过良好的服务积累了一批用户,有好几个群,那么,除了让他们继续做你的客户之外,还能如何为他们创造价值,并从这种价值中获益? 再比如,把它跟其他的东西整合起来,试试看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诸如此类。 也许,你会从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