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世界上第一款宇宙沙盘游戏《太空游侠》面世,玩家扮演一位船员,做贸易、玩空间跳跃、探索无人星球……在上万亿光年的“遥臂星云”中,征服自己的星辰大海。 就是这个还不及手机照片大小的游戏里,植入大量人工智能(AI)要素,开启了一代人对AI的想象,激励戴文渊、李磊等诸多80后成为AI觉醒的先行者。 当然,想象能激发灵感,实现才能塑造时代。 5年前,阿里云开发者大会升级为云栖大会,先是马云定义的“数据时代(DT)”一炮而红。而后,经历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的“五新”洗礼,大数据“养料”充分,新定义应运而生,预示着互联网时代开始向AI时代进化。 2017年开始,云栖全面进入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芯片技术等AI范畴。甚至连奖励青年科学家的1000万元“青橙奖”,也大部分颁给了AI领域的新领军人物。 而今年更不同的是,聚焦AI,云栖开始从前两年务虚的理论演示,走向务实的行业落地,传说中的“黑科技”变成了现实的“高科技”,这才是AI该有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没错,过去几年,AI几乎天天被各种媒体报道,从打败国际象棋冠军到打败围棋冠军,赚足了眼球,引爆了讨论。但也应证了投资人蔡文胜说的:大部分人都知道却不够理解的事物,一定是巨大机会。 于是,很多不良人借着AI风口圈钱,跑马圈地,让AI顿时红得发紫,美得冒泡。 当越来越多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AI时,其内涵被空心化,同时,谈论者将大量劣质和廉价的私货填充其中,令AI也经历了所有偶像概念共同的命运。 几轮炒作下来,AI概念快速膨胀,泡沫破裂,只有少数真材实料的玩家活下来,走向稳定发展的正轨:融入行业、赋能行业、再造行业,像互联网一样成为各行各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按照云栖大会的预测,前几年,AI是“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如今是“未来已来,正在加速普惠”,那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可以享有的AI。 不是玩具,是未来的“造型师” 通用电气传奇CEO杰克·韦尔奇说过:“如果你想让车再快10迈,只需加一脚油门,但如果想让车速提高一倍,就要换新轨道了。”对于所有行业,AI就是这“新轨道”。 但之前IBM、谷歌开启的“人机棋局大战”却带歪了大家的认知。 就像云栖里一位大神说的:AI下棋,只是在极度简单明确的规则下,机器智能的自我进化,几个月下来,它们就能超过人类历史上所有对弈盘数的总和。“经验”足够丰富,自然掌握赢棋的“诀窍”。 但实际的经济运行、社会发展都有非常复杂的规则,只按照那种套路搞事情,AI充其量是个秀技术的大玩具,它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注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用著名技术社区Free Code Camp的总结:“在技术领域,竞争的最大看点已不是谁有更好的技术,而在于谁能够将机器学习的商业化变为一种服务。” 无疑,牛掰的AI无须费劲解释,把它释放到一个行业,就可以跑得顺畅;有流行潜质的AI也无须拼命推销,把它代入到一个行业,就能让人感到针对痛点的创新。 比如,淘宝的拍图买货应用“拍立淘”,用户拍摄商品图片,在淘宝识别、购买对应物品。后台每天增加10亿张新图,涉及数码、服装、食品等多个类目,需要图像识别、搜索、分析等技术,全靠人工智能,才实现了“所见即可买”。 而像“含光800”这样的自主AI芯片更加速图片识别和匹配过程,过去1小时要做的事情,现在只需5分钟就能完成,效能提高12倍。 再比如,杭州“城市大脑”系统要实时处理交通要道的1000路视频,过去需要40块AI芯片,延时300毫秒,功耗2800瓦,现在只需要4块“含光800”,延时150毫秒,功耗1000瓦,AI升级,节能增效,又降低了管理城市交通的成本。 这样,打通城建、交通、公交系统的城市大脑可以在几秒内发现交通事故,提升事故处理效率,让救护车节约50%的时间到场,让普通车通过道口的速度提升15%。 同时,城市大脑还可以借AI改进公交线路、站点,匹配公交的运营成本与乘客需求,避免拥堵和反复换乘。它甚至还可以汇集上班族的需求“定制公交”,使其往返住地与公司,一路“睡”到目的地,成本却只有打车价的1/6-1/10。 一句话,不能落地的技术都是烂技术,不能解决大众生活痛点的AI都是坏AI,AI注定不该是供人娱乐的大玩具,而是定义未来的“造型师”。所有明白人都清楚:只有追求的目标恰如其分,一切好事才会朝你走来,回报你的正确性。 不是“无中生有”,更能“定点再造” 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说:“这个时代的我们生而有幸,密集地见证着一个个传奇的交接。”如果说上一个传奇是互联网,那么下一个传奇必定是AI。 按照《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AI总体技术和应用将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而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说:全球有730亿台智能设备在运行,29亿个AI芯片在计算。仅浙江打通92个部门里就累计了172亿条数据,若没有互联网把它们连在一起,AI就没法统筹数据,创新应用,普惠2000万民众。 没错,“大数据是石油,云计算的算力是发动机,两者结合,构成‘数(据)智(能)’时代的核心能力。”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解释道,而这一切不是无中生有,其基础正是互联网。 因为在互联网的安排下,农业、制造等产业才能在研发、生产、物流……各环节形成数字化联动,从而实现《智能时代》里驱动AI的三大要素:数据量足够大、多维度、够完备,让“燃料”充沛。 同时,在互联网推动下,阿里云这样的平台得以连接上百万台服务器,每秒可支撑10万亿次计算,一秒读完120万本《新华字典》也不是问题。如此,不缺“动力”,AI才能低成本试错、不断进化。 由此,各个行业才能享受“10倍好理论”——当一个行业的某个外部环境发生10倍以上变化时,这个行业就会发生重大变革。AI就是决定变革的“外部环境”,足以让行业定点再造。 例如,浩丰农业集团,用物联网设备,借AI技术,追踪每块土地上的作物长势,解析养料成分、水分、温度等,实现“千亩千面”的个性化施肥灌溉,精确到分钟滴灌,对应所缺施肥,平均节省水肥成本150元/亩,全集团每年可节省超过千万元。 再例如,全国只有10多万影像科医生,每年解读数亿份X光、超声、CT等影像资料。像浙江省人民医院每天接待200例肺结节筛查患者,放射科医生一年就要阅读4万多张片子,这还只是一种检查。而人工识别受经验、情绪、疲劳影响,全国平均漏诊率仍有10%以上。 现在,ET医疗大脑这样的AI系统联网汇总影像,机器学习,越来越“懂”阅片,能够初筛病灶。经此过程后,医生的阅片效率提升50%以上,准确率也达95%以上…… AI的故事就是如此。在互联网基础上,它压缩快进了漫长的发展期,也注定要像互联网一样,不再是单独的产业,而成为所有产业的标配,其整合的要素将远超技术维度,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切从互联网中来,到AI中去,就像马云说的:解决的问题越难,帮助的人越多,它越可能走得更远。 在本次云栖大会上,小郝子映像最深的是一位大神的总结:“无产业,不AI;无平台,不普惠”。它让人想起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在1950年说的:现在,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段距离……但是,我们也看到仍有许多工作可以做。 是的,我们需要的AI将扑面而来,对此,我们只需淡定地拥抱变化就够了,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