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曾经经历过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但从来没有经历过从年轻社会向老龄社会的转型。 文 / 巴九灵 快过年了,小巴的一位80后同事很忧愁,夫妻俩正为“回谁老家过年”争个不休。 双方老人都年过六旬,身体难免有些病痛,无奈两人都是独生子女,似乎无论怎么选,总有两位老人要失落了。 看似是一个小家庭的琐事,放大看也折射出中国老龄化的现状。 中国早在1999年底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20余年。不知道大家对老龄化这件事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或许是常常被报道的“养老金亏空”新闻。 2019年4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报告,其中预测:到2028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可能会首次出现负数。累计结余到2027年有望达到峰值6.99万亿元,然后下降,到2035年有耗尽累计结余的可能性。 而那时,即使年纪最大的80后,还未到退休年龄。 实际上,除了养老金亏空,中国的养老问题要复杂得多。 ▷比如,老龄人口,巨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末,中国0-15周岁人口为24860万人,比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少了89万人,这是中国首次出现老年人口超过少儿人口。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预计,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在2025年和2033年分别达到3亿和4亿,2053年升至峰值4.87亿,本世纪后半叶将一直稳定在3.8亿-4.0亿,占总人口的1/3左右。2070年前,我国将一直是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 ▷再比如,人口出生率创新低。 尽管已全面放开二孩,但2018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依然创建国以来新低。而前段时间,更是有观点称,2019年新出生人口将出现断崖式下滑,预计只有1100万左右。虽然官方数据尚未公布,但出生率下降已是事实。 关于这个话题,吴老师也在音频中讲述了【点击收听】。 ▷又比如,未富先老。 与率先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更早的经济发展阶段进入老龄化。 与美国比。据联合国预测,到2020年,中国公民的年龄中位数将超过美国人,而中国人的收入中位数仅为美国人的1/4。 与日本比。1971年,日本人口老龄化水平为7%时,人均GDP为2272美元左右(现价美元);1999年,中国在同样老龄化水平时,人均GDP仅为873美元,相当于日本人均GDP的1/3。而当人口老龄化率达到10%的阶段,日本人均GDP收入水平是中国的1.5倍左右。 对于国家,老龄化是挑战。2019年11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将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对于企业,老龄化却是机会。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银发经济相关产业规模超过3.7万亿元,预计2021年总体市场规模达到5.7万亿元。 那么,面对老龄化,国家该如何应对?面对“银发经济”这个大蛋糕,企业如何能分一杯羹?来看看大头们的分析。 目前,中国主推的是“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照顾,剩下10%中的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这个养老模式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养老重任落到家庭。但因为计划生育,80后这一代几乎是2个年轻人养4个乃至8个老人,更残酷的是,不少老人还在被下一代啃老。 除了经济艰难,老年人的内心焦虑也值得关注。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量公务员、教师、科研人员、干部、事业单位员工退休后,立马与工作体系脱钩,组织回不去了,实际上家也回不去,因为孩子大多离家独立生活。 目前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经非常严峻,我们喊老龄化也已经喊了快20年,但至今没有一套科学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这样?对比日本的养老体制,会发现问题的根源。 从经济看,虽然日本比中国早20年进入老龄社会,但日本显然是有准备的。战后日本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有经济实力去承载社会的养老需求。日本是先富后老。 从养老模式看,如果把中国的居家养老形容为“散养”,那么日本实行的是“圈养”,80%-90%的老人靠机构养老。 日本有一项全民保险制度——厚生险,从40岁开始缴纳,男性缴纳25年,女性缴纳20年,退休后这笔厚生险跟养老院直接挂钩。较高的国家医疗补贴,厚生险,再加上个人存款,许多日本老人能安心养老。 从养老产业看,日本养老院体系比较成熟,使得日本老龄产业主要以B端,因此一家养老床企业就能做到世界第一。 而中国的居家养老,实际上老无所养,老龄产业面对的是C端用户,于是就有中国大妈消费群体,广场舞都会成为产业,也有无数老人被保健品所骗,深陷金融诈骗的圈套。说到“银发经济”,实际上超万亿的养老产业,却没有出现一家对应的上市公司。 这两年,中日高层之间关于老龄化问题有诸多交流,日本的许多经验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尽管中国的养老体制存在很多问题,但庞大的老年人口依然是实体企业的机会所在。 面对老龄化,首先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空间就是我们面对老龄化的迂回空间。迂回空间越大,我们就越从容。 其中包括:① 全面的经济增长;② 老龄自身带来的经济新动能,即老龄产业。 中国当前正处于边备边老、边富边老的阶段,老龄服务等相关产业还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需求、供给的研究还在摸索当中,并没有形成清晰的产业模式。 拿“老龄地产”来说,国内一些地产商、保险机构、综合性集团等有参与,也包括国外一些机构,但具体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较普遍的是郊区选址、规模建设。 郊区选址,地价比市区低,环境空气好,但劣势是郊区周边配套较差,医疗、购物资源缺乏,更别提文化教育资源。为此,企业往往会规模化运作,自建或引入医院、商超、文化体育场馆等。 看似是多赢的做法,但实际上企业难有中长期的系统规划能力和持续建设能力,看似项目的投入成本减少了,总体成本却大幅提高。对于养老者来说,养老机构一旦发生问题,个人将遇到一系列生活困难。 所以,当前市场上养老产业成功的模式确实很多,可失败的教训更多。 总体而言,目前老龄产业发展并不算好,大多数企业在观望,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市场上以‘游击队’为主,‘正规军’还没进来”。而目前的老龄产业正需要平台企业、头部企业、科技企业等“正规军”来实施兵团作战,重组产业格局。 长远来看,我认为对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准备程度正在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要充分挖掘和积极寻找老龄化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 我认为应对老龄化的根本措施就是提高出生率。目前来看,放开二孩的效果不佳,未来首先要取消生育限制,由每个家庭自己来决定生育多少个孩子。现在许多地方仍然处罚生育三孩四孩的夫妇,这是错误的。 关于老龄化问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错误观点是:只要有养老金,就不需要“子女养老”了,就不用担心老龄化问题了。 但事实上,养老金制度不过是社会化意义上的“子女养老”,只不过不是具体的某个子女养某个老人,而是众多的子女养众多的老人罢了。当你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如果创造财富的年轻人比领取养老金的人还少,那么养老金就会大大贬值。 因此,一个人可以不依靠自己的子女来养老,所有老人却必须依靠所有年轻劳动人口来共同养老。 解决老龄化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养老金的投资运营能力,真正做到“国民老有可依”。 随着我国养老金入市计划的推进,预计近两年的养老金委托投资金额或将达到1.5万亿元,并且这个金额还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年金作为养老基金支柱的模式不同,在我国养老金体系结构中,属于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金规模在整个养老金体系中占比超过80%,这也意味着我国政府养老负担存在着明显的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严重,养老金缴纳人数和领取人数的比例逐渐失衡,仅仅依靠基本养老保险建立的养老金体系结构风险也不断加大。而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还需一定时日的发展,养老金入市对于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十分重要。 此外,养老金作为一项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对于机构投资者乃至整个A股市场来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篇作者 |李梦清 | 当值编辑 |张子龙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 |郑媛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