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在传承与创新中“美美与共”

东方头条 2020-05-20 17:29:47 财经

2014年APEC峰会在北京怀柔雁栖湖举行,在会议期间举行的国宴上,“徽字号”公司制作的竹简菜单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这是徽雕首次出现在国际外交正式场合,向世人展示了徽雕的独特魅力。在媒体的聚焦之下,精湛的徽州竹雕技艺让“徽字 号”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也让许多人一下子就记住了它的设计者、当时只有35岁的朱伟。

朱伟出生于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他在徽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所创作的作品多次荣获各类大赛金奖,他创建的“徽 字号”也连续十年获得中宣部、商务部等部委评选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今年五月,朱伟还受邀参加了在鸟巢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与众多的国外青年一起,相互交流、互学互鉴,共同追寻“美美与共”的文明力量。

新安江畔,山峦叠翠,徽州故里,青黛掩映,随处可见的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彰显着它往昔的辉煌,还有那悠悠的古徽州时光。在水墨画般浓浓的秋意中,我们来到黄山市梅林大道的“徽字号”徽雕艺术博物馆,参观了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 技艺大展,并采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朱伟。

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请您根据自己的经历谈谈应该如何理解传承的意义。

朱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展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我们有责任将徽州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传承下去。

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一直以来虽然有着比如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争论,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相反是有机统一、贯穿一致的。非遗文化虽然是传统的概念,但传统必须要为现代社会需求服务才能够有价值。现在许多传承人反映传承难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是行业市场化的问题,是职业化付出和回报的问题,如果一门非遗技艺传授给学徒,他们熟练掌握后不仅能够得到社会认可,而且可以以此为职业并获得回报,那么就不愁传承。“徽字号”在创业之初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正是认可了市场的规律,借助市场养活传承人队伍,既留住了更多的传承人,又实现了企业的发展。

非遗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继承,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发展,所以传承需要创新的元素,两者并不矛盾。

记者:您在徽雕艺术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作品曾多次获得各类大赛金奖,被诸如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您最满意的是哪件作品?

朱伟:在雕刻艺术领域,我的兴趣是从绘画开始,大学毕业后,相继向徐春来、程华媚等民间雕刻师学习,逐步掌握了徽州竹木雕刻的要领,在实践中得以提升。通常以木材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因需造型,将诸子经典、名人墨迹、山川风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珍禽异兽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表现在木雕作品上。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我所创作的木雕作品在各类大赛中也获得了 数次金奖,包括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国际文化博览会文化创意奖金奖等。比较满意的作品,如竹雕《栖霞仙馆》(曾荣获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和文博会创意奖金奖),木雕《松鹤延年》(曾荣获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和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栖霞仙馆》笔筒大概是在2014年完成的,笔筒高15厘米,直径14.6厘米,以老竹为主体雕刻材料,上下镶嵌有黑檀口底。作品所用的老竹来源于本地农户家中一段闲置多年的竹器,平时用来盛放散碎农作物,底部竹节已经损坏,仅竹身还保持完好,属于黄山本地的毛竹品种。文人雅趣是徽州竹雕的传统题材,经过深思熟虑,我选择了“栖霞 仙馆”这样的传统创作题材,将竹坯进行处理,使其焕然一新,并采用多层浮雕手法,在竹面上展现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风:山石林立,云雾缭绕;松枝飘逸,亭宇忽现;三五人物,闲情逸致。人物五官皆具、须发毕现,竹节清晰,枝叶分明。

此外,2015年我有幸参加了福建省永安市人民政府组织的一次竹文化交流活动,在此次活动中,作品《松荫图》《和谐》被永安市人民政府“竹天下”之竹工艺馆收藏。

自创业以来,立足徽州四雕的技艺传承,着眼于非遗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步步走来,我认为所付出的艰辛和得到的回报都是成正比的,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媒体的关注,先后被 CCTV-7、CCTV 新闻频道、中国林业新闻网、安徽信息资讯汇总、网易、搜狐财经、《东方城乡报》等媒体专访,并入选了安徽省29个创业故事《财富是这样创造的》、《新黄山》艺术专刊“朱熹后裔新传奇——记黄山市徽州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朱氏兄弟”等。

记者:您在2012年创建了徽雕艺术博物馆、非遗传承所,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学者、学生来开展非遗研学,在“徽字号”发展中,也先后培养省级非遗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十人,您是如何考虑的?

朱伟:自创业以来,我们一直秉承“传承徽雕技艺,弘扬民族文化”的宗旨,创建徽雕艺术博物馆的初衷,就是为了传承徽雕技艺、弘扬徽州文化乃至民族文化。

就徽雕艺术传承而言,我想是多方面的,既离不开传统的传承方式,也离不开市场的认可。

首先,以人为本,坚持传统的师徒传承理念,使技艺保持原汁原味。依托“徽字号”企业,建立了技能大师雕刻工作室,并凝聚了一支四十多人的手工雕刻团队,

其次,文化消费既是消费,也是传承。将非遗融入市场化,促进文化消费,也是推动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徽字号”公司借助非遗文化的热点, 每年都会开发一批文创产品,并通过线下门店、经销商和网店进行推广,使非遗有机会走进千家万户。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场上热卖的竹雕戒尺,在最早的时候是我们开发的,灵感也是来源于生活。一次亲友拿着竹片教育子女,让我想到这个小竹片其实大有文章可做,于是设计人员按照我的想法设计这款戒尺,将“朱子家训”、“弟子规”等传统的文化内容雕刻在竹片上,制作成戒尺的样式,一时在市场上销售火爆。有一次,我带着这件产品去米兰参展,外国友人虽然不认识中文,但一看这个造型,就会意地笑了,做出打屁股的姿势,并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从最初的非遗进校园、非遗传承人到校园中去授课,到现在的研学热,是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我们“徽字号”自2016年以来,相继接待研学学生十余万人次,包括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的中小学生,以及部分大学生和留学生。通过研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眼观、耳听、手动的过程中,零距离接触非遗,了解各地的文化特色,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记者:您对未来徽雕发展有什么思考?接下来还有什么创作宏图?

朱伟:徽州四雕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其他众多非遗项目一样,如沉浸于传统的发展思维中,很容易止步不前。徽州雕刻作为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代表,要使其良性发展,离不开现代生活、离不开市场的选择。

徽雕发展离不开现代生活。我们认为传承不是刻板地继承,而是在创新中去传承。所以我们今天“徽字号”所要做的,就是立足于徽州三雕、徽州竹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断地探索创新,让我们这些非遗项目能够符合时代的需求,能够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服务于社会,服务于 生活。

徽雕发展离不开市场的选择。非遗文化需要通过器物来承载和展示,所以将文化融入旅游产品是最好的办法。我们“徽字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做手工雕刻,到现在发展成为一家综合型的文旅公司,始终不变的是经营宗旨,在策略上积极响应国家产业发展趋势,在经营上不断围绕市场自我完善。我们目前在徽雕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其实就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营宗旨。

徽雕的发展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文化和旅游的大融合是时代召唤,也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机遇,徽雕的发展应当抓住机遇,渗透到各种市场需求之中,只有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识,才能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面对未来,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我将不忘初心,在徽雕艺术生涯中,坚持做好徽雕的传承人和徽文化的守护者。从社会使命出发,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打造新徽商的品牌,在商业经营中,奉公守法、互惠互利,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商业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