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LPR改革持续推进 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亟待提升

东方头条 2019-11-26 14:33:40 财经

来源: 金融时报

11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LPR第四次报价:1年期LPR为4.15%,5年期以上LPR为4.80%,均较上期下调5个基点。

事实上,自今年8月份LPR形成机制改革以来,银行作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传导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利差收窄”“负债端承压”等话题受到市场热烈讨论。一方面是“提高政治站位”;另一方面是“利差收窄压力现实存在”,银行机构需要思考和研究的是如何发挥好为实体经济融资的关键作用。

“从短期来看,LPR下行会带动银行利润下行,这似乎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但是从长远来看,银行‘让利’以实现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降低,实体经济发展又将‘反哺’银行,最终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LPR在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将为银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年期LPR再度下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LPR报价公布之前,市场便对1年期LPR的下行早有预测。预测的依据则是央行此前一系列的“铺路”举措,特别是11月5日和18日先后下调1年期MLF利率和7天期逆回购利率。

“当前,金融机构负债成本下行缓慢,报价行持续下调LPR报价动力不足。为持续推动LPR下行、促进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央行通过下调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并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给金融机构减负。”中金公司固收研报分析认为。

民生银行(6.160, 0.08, 1.32%)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LPR下调幅度与11月5日央行下调1年期MLF利率5个基点一致,从而明确了央行货币政策价格工具的传导机制,表明央行政策利率变动对LPR变动将产生更直接有效的影响。而在通过“MLF利率—LPR—贷款利率”建立起“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实体经济”的利率传导机制过程中,商业银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LPR自8月份连续两个月下行之后,我国实体经济融资利率下行幅度并不明显。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三季度,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6%,比上年末高出5个基点。

“2019年以来,受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国信用紧缩难题仍未破解。这同时表明LPR引导融资成本下行的有效性仍待加强。”中国银行(3.640, 0.03, 0.83%)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中信证券(21.620, 0.13, 0.60%)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要引导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还需进一步压低银行负债成本。银行贷款定价不是简单跟随基准利率的变化而变化,还需要综合考虑负债成本、净息差等。在银行负债成本没有明显变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难有动力大幅压缩净息差,甚至LPR报价都难以进一步下行。”

银行利差或出现短期收窄

事实上,本月央行为LPR下行“铺路”的举措,其用意即在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中泰证券认为,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关键在于降低短期市场利率,这正是本月央行下调逆回购操作利率和1年期MLF利率的用意所在。

“此外,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乱象的治理,也对银行负债端的无序竞争起到整顿作用,包括高收益P2P产品、隐性刚兑产品、假结构性产品在内的不规范金融产品慢慢退出市场,有利于银行负债端成本趋于下行。”曾刚表示。

同时,曾刚强调,在市场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背景下,若银行资产端收益率下行,负债端是不可能长时间持续维持在高位的。未来,银行息差收窄压力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近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主持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时强调,金融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发挥好银行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的关键作用。“可以说,银行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传导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银行利差在短期内收窄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曾刚表示,银行在短期内“让利”于实体经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状况、降低信用风险,符合当下“稳增长”的客观需求。

“对于工商银行(5.800, 0.09, 1.58%)来说,LPR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事情,我们以前一直在这么做。”工商银行行长谷澍表示,今年上半年,工行新发放LPR贷款占全部新发放贷款的48%。

据建设银行(7.200, 0.06, 0.84%)首席财务官许一鸣介绍,建设银行新增贷款LPR定价比例已达到56%。“LPR定价对于利差管理和收益率水平肯定会有所影响,但只要是市场化的东西,其实都是一样公平的。”许一鸣说。

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亟待提升

多家上市银行均表示,目前来看,LPR改革对银行财务上的影响不是很大。但长远来看,商业银行如何在LPR改革的背景下,既能够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又能够保持财务表现的稳定,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这确实对银行提出了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曾刚坦言,原来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比较简单,由于央行基准利率基本保持不变,银行只需要做好负债成本的管理。然而,LPR改革后,LPR的上行或下行会带动银行资产端收益率的变动。因此,银行就必须做好资产和负债的匹配,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银行需要重点提升两个能力,一个是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另一个是风险定价能力。具体来说,随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不断提高,银行要对未来的利率走势有个相对清晰的预测,提高对于宏观政策的敏感度。此外,银行内部管理体系以及与客户的关系也需要重构。”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表示,下一步将抓紧研究出台存量贷款利率基准转换方案。不少业内专家认为,如果未来存量贷款也按照LPR逐步进行调整定价,则会带动整个社会融资成本出现明显下行,对于当下“稳增长”将有非常大的帮助,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金融环境。

长期来看,包括LPR改革在内的利率市场化或将重塑商业银行市场竞争体系。明明认为,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市场竞争主要靠价格战而非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各家银行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较严重,核心竞争力和经营活力缺失。LPR改革考验银行差异化竞争能力,这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步骤。

曾刚预测,未来,银行发展的差异化趋势可能会更加明显。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息差收窄,意味着银行需要去寻找息差以外的收入来源。在规模相对较大的银行实现综合化发展的同时,很多中小型银行可能会专注于某一类客户,提升其专业化和本土化的精准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