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妹子在18年2月份发布过一篇《渔民年后开工,船员岗位两极化!》的文章,里面反映了过年后,有证书的水手供不应求,工资水平也水涨船高,由6500元涨到了8500元,但没证书的船员却很难找到工作。时过一年半,现在的用工行情如何呢?让我们再来了解下。 近期有一位记者在"中国渔都"——浙江省舟山渔区采访时,听到渔民关于渔船劳动力中介乱象等因素导致薪酬暴涨、人员难招状况的呼吁。 普陀区樟洲渔业村党支部书记王沛国表示,两年前,该村拖网船职务船员下半年的月薪为1万二三千元,现在需要1万七八千元,普通船员月薪也从七八千元上升到1.2万元,许多渔船因此亏损,渔老大急得睡不着觉。 上涨因素来自用工相对紧缺,当地中介(甚至黑中介)以赚钱为主要目的,他们把劳力介绍至船上,每个劳力可拿到三五百元左右的中介费,有的中介为了拿这笔费用,有意让劳力短期内寻找下家,渔船劳力缺位,只能抬价招人。当然这些劳力基本上都是来自内陆地区。以岱山县为例,全县2万余名从事渔业捕捞劳力,本地劳力7300多人,县外劳力90%以上还是来自省外。 近年来,舟山市外渔业劳动力一直呈不断增加趋势。仅2006年至2016年,市外渔业从业人员占全市渔业劳动力的比例从25%上升至37%。有的渔村船只劳力基本上均为来外来劳力。如舟山朱家尖月岙渔业村,现有在册人口1427人,实际常住人口不到1000人,而外来渔工900多人,渔船上的本地劳力仅260多人。2016年至2018年,舟山渔区外来劳力虽稳中略减,但占比仍达近30%。 因为缺人,一些船老大亲属经常在码头或闲散劳力集中地寻人,有的没有必备的证件,有的身体带病,匆匆下海,隐患较大。 另外,舟山渔区劳动力后继乏人现象也要引起高度重视。据渔业普查资料,2006年市内户籍渔业从业人员40岁以下人员18387人,到2016年市内户籍渔业从业人员40岁以下人员5641人;40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10年内下降了69. 32%;市内户籍60岁及以上渔业劳动力2006年为1260人,2016年达到3777人,10年内增加了199.76%。 岱山山外村党支部书记王辉告诉记者,该村300个渔业劳力中40岁以下劳力仅占10%,500个村外县内劳力40岁以下也不超过20%。 不难发现,渔民这个高危职业真的是不容易!员工老龄化也相对严重,毕竟这一行不是人人都能做,也不是人人都愿意做的。 对此,这位记者就如何改变这个局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渔业是舟山的传统优势产业,舟山渔业产业链人口达40万,占全市总人口近35%。渔业是舟山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作为占全国渔业10%比重、全省40%比重的舟山渔业,其今后发展事关浙江渔业产业形象、浙江旅游业、浙江乃至全国的菜篮子。为此,我建议: 一、从民生高度重视渔业生产。渔业是舟山的特色,也是舟山屈指可数的优势之一。在配合国家保护渔业资源同时,有序发展渔业捕捞。对于渔区、渔业、渔村在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梳理解决,不能亡羊补牢。 二、针对渔业劳动力就业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作为。对于黑中介,该打击的打击,该清理的清理。加大渔工培训力度,对所有劳力要设置进入门槛,与内陆区域建立劳动力输入机制,各部门要协同齐抓渔业劳动力管理,为他们在劳资纠纷、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帮助。同时,出台相关有效政策,从社会保障、税收减免、婚姻家庭等方面鼓励本地年轻人投身渔业捕捞。 三、申请引入沿海国家低价渔业劳力。据介绍,像越南等地的渔业劳力,不但要价低,而且肯吃苦,也比较容易管理。应申请扩大国外渔业劳力进入我国的配额。不但远洋渔船可以进入外籍船员,国内捕捞业也可以适当放开外籍船员。 四、加大渔业作业机械化、智能化研发力度。以岱山为例,目前当地企业已研发成功抓蟹替代人工弹簧,每减少一个用工每年就可减少支出10多万元,且在全县30艘船上试用,效果较好。如果各地能在机器替代人工方面有所作为,那么,劳动力短缺及工资暴涨问题就能缓解。 五、进一步加大渔民转产转业力度。利用国家相关补贴政策,鼓励旧船淘汰;利用当地滨海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参与渔家乐、民宿等服务业。转变经营方式,可从事海钓、游艇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 六、营造航海文化。借助航海日、海员日等时机,强化营造作为精神观念、行为方式的航海文化,弘扬渔区优秀传统文化,吸引有学历、素质较高的年轻人进入渔业行业,着力培养年轻一代的航海情怀、大海情怀、渔业情怀,并把它作为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的重要抓手。 对这位记者提出的意见,各位怎么看? 大家是否有更好的意见呢? 不妨在底下留言分享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