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蓝科技 1元菜场是个噱头吗? 近日,便利蜂在自己的小程序和APP增加了“蜂超市菜场”的入口,上线了蔬菜、水果、粮油、酒水等品类,其中蔬菜类还细分了1元、2元、3元的档位,涵盖了多数生鲜菜店的常规产品品类,SKU数在60个上下。 如果不是噱头,说明便利蜂有足够的资本底气和用户基础,通过1元菜场增加周边社区的用户黏性。 不过,在生活成本不断高涨,尤其是蔬菜物价居高不下的现在,盒马、苏宁小店、永辉超市、物美等都不敢打出1元菜场的旗号吸引消费,便利峰凭什么有这样的勇气? 不是上述几家零售商没有资本,更不是没有用户和供应链优势,而是1元菜场本身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到头来可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 以盒马鲜生为例,他们推出会员活动每天可以领取免费蔬菜活动。相对于便利蜂1元菜场,盒马的免费蔬菜应该更有吸引力。用1元菜场吸引消费者,难道上述商业大佬们会不懂这个道理?显然不会。 从这个商业逻辑看便利蜂1元菜场的举动,其实透露出几个信号: 一是急于增加用户群。便利店属于重资产投入,而且市场上现有的便利店基本都没有盈利的情况下,为什么很多企业仍然热衷于便利店的建设?因为这种趋势愈发明显,而且也是线下线下结合最有益的补充。尤其是随着商业业态的碎片化和多元化,社区便利店以其灵活便捷的方式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其实,社区便利店是流量入口,这也是渠道下沉最终端。因此,便利店的背后实质上是流量入口的增加、大数据的深度挖掘。 比如苏宁小店、盒马鲜生、永辉甚至京东加盟店等,消费者都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购买,就近取货,或者便利店的店员可以送货上门。 这样能够牢牢增加用户粘性,让社区居民形成消费惯性,而便利蜂缺少这样的优势,可能会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便利蜂推出1元菜场的本质,就是希望有增量用户,并通过优惠活动激发存量用户的购买欲望。 中国消费者网购生鲜的习惯已经养成,调研数据显示,每周购买1次以上的生鲜网购用户占比达63.8%,便利蜂其实盯上了生鲜这个大盘子,但能不能做成,还有很大的疑虑。 二是便利蜂仍然面临资金困境。2018年8月,邻家便利店因背后出资方善林金融资金链断裂,一夜之间关闭了168家店铺,急速发展后快速衰亡,这也是便利店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2018年9月,因投资方春晓资本出现问题,131便利店创始人失联;同年11月中旬,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全时便利店出现大规模不供货现象,被传言正寻求出售。这一系列多家便利店出现的问题,其实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问题。 比如资金链、供应链、渠道建设、管理体系等,这是便利店的命脉与核心。 当然,便利蜂发展多年,也有自己成熟的体系,但和苏宁、盒马及永辉相比,显然还是个一年级新生。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资本等问题,便利蜂可能随时就会有因资金断裂而出现更大的问题。 三是1元菜场可持续性存疑。针对本次1元菜场,便利蜂称该业务目前并无补贴,之所以能做到低价,除了采购人员经验和资源丰富外,也受益于便利蜂的智能管控让菜品损耗很低。便利蜂在北京拥有门店500多家,如果生鲜全面铺开,将是一笔高频次的新业务。 如此庞大的体量,便利蜂1元菜场能盈利吗? 在今年1月28日的内部信中,便利蜂HR负责人张玫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便利蜂已在4个城市开设了接近600家店铺,每天有百万件商品被交到用户手中。截至目前,便利蜂门店数700多家,预计今年年内在全国门店数量将超过1000家。 其实,发展便利店的同时,成本也高居不下。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近一年来便利店行业的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房租成本上涨18%,人工成本提高12%。在门店租金、人工成本快速上升的环境下,便利店如何提高效率、迅速完成迭代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样的问题也摆在便利蜂的面前,尤其是,它还希望搭建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其实将1000家电开起来并不难,难得是将这1000家店运营好。 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今,便利店行业的融资事件超过70起,融资总额超过100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资本的输入,便利店将会面临断裂的危险,便利蜂更不例外。 很多“倒下”的便利店,究其原因,除了上游资金链断裂外,还因其没有形成造血能力而夭折。其实这正是目前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盈利困难,造血能力不足,很大程度得靠外部资本输血养着。一旦失去供血就有性命之忧,这是摆在便利蜂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便利蜂一定不会独善其身。1元菜场背后,曝露出便利蜂的窘境亟待破解。 本文原创于蓝科技,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蓝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侵权必究。 |